今日开化 数字报纸


00003版:金溪文苑

明朝的那口井

  林圣艳

  开化县西南桐村镇有个小山村,古称桃林。宋·宣和年间(1119—1125),严氏先祖严锡览游至此,见此地青山碧水,翠竹万竿,于是举族从江山渎口迁入,遂得名严村。其后裔黟县知县严禄也隐居于此,至明·宣德末年禄子刑部主事严珊因执法无私,得罪当道,含冤罢官,回归故里后,修整田园,开山种竹,传道授业,潜心做个隐士。不料竟逢大旱,为抗旱救民,挖井觅泉。至今,留下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正统三年(1438),开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旱,从五月初至八月末,滴水不降。田地龟裂,溪河干竭,庄稼全都枯死。为防灾情继续,严珊命家人将家中所有水缸都拿来储存饮用水。眼看灾情一天比一天严重,很多村民因无水喝而陆续生病,甚至威胁生命。为救村民,严珊命家人将家中储存的几缸水抬出屋外,赐舍给急需用水之民。然而所存之水有限,无法供应更多的村民。管家见状,忙跑到屋里向严珊乞求:“老爷,我们家有七十余口人,所存的那点水,自己家人都不够,千万不可再施舍于人了。”严珊立马打断了管家的话:“每人取水也不多,而且别看这一点点水,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救命水,我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村民渴死啊。”“可是,存的这点水,迟早是要取光的,眼看这天,一天比一天热,没有了这点水,我们自己恐怕也要被渴死了。”听着管家的埋怨,严珊也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而且现在这种办法也只是杯水车薪。于是他吩咐管家,命家里所有人都出去寻找水源。不过三日,水缸见底了,家人能找到的水源少之又少,这下可愁坏了严珊。

  那夜,严珊为此愁思不眠,加之屋内炎热心里更是急躁不安,于是披衣起床,在屋里来回踱步。忽抬头,见堂中所挂的匾额上有“清泉” 两字,想起曾有记载,说先人徙居此地时,屋前曾有旧池,名为泉井塘。“是否还能找到泉水呢?”想到此他赶紧快步走到屋外,逐步寻找。在屋前三十余步处,隐约见到一块凹地,虽依稀有点井塘痕迹,可上面满是干涸的沙土,夜风吹来,扬起了飞尘。他顺手弯腰拔起一根枯草,却发现草根带出的土壤略有些潮湿,在此田地干涸开裂的情况下,此处还能见到微润的土壤,着实不可思议。于是,他用手往下挖,越挖越见土湿,连忙回屋叫醒所有家丁,连夜挑灯荷锄,奋力挖至五尺时,突然清泉涌出,而且水质清冽,清凉可食,如琼浆甘露。“我们有救了,我们有救了。”大家喜极而泣,欢呼雀跃。

  管家不知道这口井的水能流多久,他担心哪天会突然没水了。急忙命人把家里的水缸全部装上,叮嘱家丁“不可外喧”。见此,严珊告诫曰:“做人应像这泉水一样滋润万物,利于它们生长,而不是和万物相争,何况人乎!要记住,人有百行以德为首。”管家知道老爷的为人,再看他那日渐消瘦的面容,也就不再做声了。同时,遵照老爷的吩咐,去通知村民们都来挑水。第二天,不仅本村民众都前来取水,就连邻村的村民也闻讯赶来。管家见此情形又欲上前阻止,严珊却对他说:“枯塘泉涌,这是上天恩赐。古人云:种德者须养其心,掘井者应护其源,我等应该为子孙,为后人,护下这口清泉。你快去请工匠前来修筑井池,以防污泥流入吧。”

  三天后的夜晚,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倾刻便暴雨如注。当人们清晨来到井池时,惊奇地发现,清泉已注满了全井,而且水质依然清莹光冽。严珊见状,非常激动,连忙回屋铺纸,挥笔写下了《泉井记》,以晓示后人源深方能久旱不涸,德厚才可永泽子孙,这也是探泉水之源,觅做人之道也。

  而今,严珊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那篇名著《泉井记》却永留史册,熠熠生辉。尤其那口泉井,已近600年的风雨沧桑,却依旧清澈甘冽,福泽着一方百姓。


今日开化 金溪文苑 00003 明朝的那口井 2019-06-15 2 2019年06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