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化 数字报纸


00003版:人文足迹

三上黄山

  余炳松

  也许,我与黄山有缘,所以一而再、再而三,乐此不倦。前两次都是从南门徒步上山的,三大主峰都到过,这次反其道而行之。我们一行五人,从黟县中国风水文化名村屏山余守红家出发,自驾车到黄山北门,乘西海缆车沿太平索道徐徐而上。

  晴天,无云无雾,光线特别好。人悬在半空,跨壑越岳,景色一目了然。朝下看,深沟万丈,林木葱茏,听不见悬崖下的潺潺溪水声,但从岩壁的反光点上,可以想像出崩塌下来的鹅卵石间有无数股清泉正在叮咚作响;往两侧看,光溜溜的峭壁上隔三差五从肉眼看不见的石缝里钻出一棵棵松树,我知道它有个特别好听而响亮的名字,叫“黄山松”。就是这些久经考验别具一格的黄山松,长年累月与奇岩怪石为伍,把整座黄山山脉打扮得千姿百态。厚重的玻璃是密封的,不然,我真想伸出手去轻轻摸摸松枝松叶,体会一下空中接触松枝嫩梢的滋味,几次伸手,都被无情的玻璃挡回。光阴似箭,不经意间,缆车裹着松涛进站了,停在高高的丹霞峰上。

  今天行程安排得很紧。一出缆车,就顺着麻石游步道钻进了清一色的松树林里。岭上有霜,凹处有冰,人勤脚步急,很快登上了立有巨型圆球标志的光明顶。这里海拔1800多米,是我20年前观日出的地方。时近10点半,初冬的太阳特别亮丽,我们举目远眺,把蓝天下引人入胜的千沟万壑反复扫描了几遍,也顺便把傲视苍穹的猴子观海峰连同自己宝贵的身姿纳进了相机。

  越山脊,过天海,中午时分,到达黄山中心景区。这里背依“孔雀戏莲花”的玉屏峰,面朝“松鼠跳天都”的天都峰。左有巍然屹立于悬崖峭壁伸出巨枝迎客的迎客松,右有站在石阶旁频频点头欢送贵宾的送客松。两棵枝繁叶茂的苍松之间,还恰到好处地点缀着“江山如此多娇”“风景如画”等名人题刻。本想细细参观,怎奈时间有限,在此徘徊休息了20多分钟,就与周围众星捧月般的天都峰、耕耘峰、佛掌峰……说声“拜拜”了。

  俗话说得好,上山容易下山难。尤其是道路忽高忽低像飘带、石阶七上八下像云梯的黄山,上去不容易,下来更艰难,每一步都得从从容容,每一级都得提防小心。加之时间紧迫,来去匆匆,谁都想多看几个景点、多拍几个镜头,走路的速度比任何一次都快。然而,欲速则不达。我仨还好,攀高爬低早已养成习惯,而两位女士可就不一样了,经过长途跋涉,上山时就有点上气不接下气,此时疲劳加腿痛,越发步履蹒跚磨磨蹭蹭,呈现出掉队的样子。曾建议买根拐杖撑撑,她看我这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儿都不用拐杖,逞强之心人皆有之,感到不好意思,轻轻付之一笑。开头还充好汉,勉强坚持,下到半山腰问题就暴露了,变得一跷一磕力不从心,又不敢明目张胆叫苦叫累。我过意不去,趁她买嫩玉米吃的时候,主动买了一根杂木拐杖,扬言是带回去作纪念品的,有意让她替我拿着。而另一位,起先有说有笑走得好好的,后来突然腿疾复发,脸色变得铁青,真的走不动了。荒山野岭没办法,不得不让年富力强的丈夫撑扶,靠牢水泥栏杆,一步一步慢慢倒退着走。当然,这样的走法,不光是她俩,越接近山脚人越多,有的实在挪不动步伐,背又背不动,只好花高价雇人抬下来。平心而论,她俩还算幸运的,速度虽然慢了点,天渐渐黑下来,终于坚持到最后。


今日开化 人文足迹 00003 三上黄山 2018-01-09 2 2018年01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