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独特的 桐村镇七月半
![]() |
桐村千层粿 |
江香麟
七月半来了,让我想起老家,回到童年,回到那个大热大忙、多姿多彩的七月半世界。我的老家桐村镇,过七月半与众不同,是祖先福建带来的闽南风,别的地方都是七月十五过月半,而我们这里七月十二就开始过月半,接着十三、十四、十五连续四天都是过月半,只是不同人家而已。所以我们的七月半好像马拉松、好像接力棒运动赛,把一个七月半分作四段、四天来进行,所以每个村庄都有人不同日子过七月半。
全镇最早的七月半,就是七月十二的黄石村;一个村分出三四个月半的是严村村和王坂村;严村村的陈家、李家月半在七月十三,傅家、戴家在十四,其它杂姓众家都在十五。王坂村的的郭家月半在十二,下苏家在十三,蛇形胡家在十四,上苏家等氏族都在十五。这样特别有趣的风俗,它是怎样产生、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是为祭祀祖宗、一种民族道德风尚引起的,据前辈人的口传,说是因战争动乱,百姓流离失所,不能如期如愿、在七月十五鬼节里供奉祖宗大人,无奈中只得改变日子,也就是说,哪一天有祭祀机会,哪一天就算过月半了。
明末郑成功抗清起义,清康熙年间耿精忠叛乱,这是迫使福建先民离乡背井最大的两次历史事件,百姓们在逃难中,什么东西都舍得丢,唯有祖宗灵牌和家谱不能丢,哪怕历尽万水千山,人的生命在它就在,一旦能安家,必首先安顿祖宗位,这种人生理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正是这种品德和信念,遗传在我们桐村镇七月半的四个日子里,生动地诠释了福建老祖先民们、孝敬祖宗的坚强意志。后来也有在新徙居地遇到十五月半买猪肉很难,而改变日子过月半的说法,但都同样是为了祖宗祭祀大礼的目的而产生的。
七月半的意义在祭祀,因此历来被称为鬼节,子孙们对祖宗大人孝敬程度如何,都要在七月半这个考场上晒一晒成绩,妇女们也要亮一亮各自的烹调厨艺,功课就定格在祭祀的供品上,要求做到一全、二美、三香,那一全,就是要求供品三牲、五味、蔬果缺一不可全到位;二美是要求供品色泽光鲜漂亮、摆盘样式美观,三香是要求供品浓香扑鼻、熟嫩可口而上味。供品中的猪肉、鸡、鱼代表三牲,加蛋和豆腐干而称五味,千层粿、气糕、代表蔬果,外加香纸、火炮,才算供品齐全合套。流传这种祭祀盛况,较有代表性的还有严村村陈家,他们每逢七月十三日下午,族人们就要安排一场隆重的祭祀仪式,时间一到,在宽敞明亮的祖厅大堂上,摆开桌子,整整齐齐地摆满宗亲们奉上的供品,然后族长率领大家向祖宗鞠躬敬礼、致词,礼毕后,叫一个个小孩点香瞌头,跪拜祖宗。
只有七月半,族长才关注,要讲话,一开始他先向列祖列宗行使大礼,再介绍供品,说肉是当天的肉,鸡是当天的鸡,粿是当年新米粿,请祖宗大人先品尝,子孙大家而后尝,说到当今的肉,这话使我们感触到十五月半买肉难的现实问题,所以改换日子过月半的原因。(严村陈家,还有一个从前有现在没有的祭祀程序,那就是在祭祀大典将要结束之前,由族长向列祖列宗报告现在本族多少户、多少人,男丁、女丁各多少;谁考到秀才、谁做了官,并叫辈份最少的人,和刚出世的男小孩出来报名拜祖、相认)。然后鸣炮、谢堂, 各人供品端回家。
晚上,全村进入七月半的第二高潮,所有百家姓人民,才轻松地坐下来,开始享受下午祖宗品尝过的一切三牲五味,这时候,七月半才算真正回到人们的家庭中来,这就是七月半特别之处,白天反而让鬼魂过时节,人间活人要等到晚上才好过时节,但这确是件好事,增进了人民尊敬祖宗、缅怀先辈的观念,培养了一种莫忘初心的感情。七月半的传统影响力,和七月半的千层粿、气糕一起,将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