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化 数字报纸


00003版:人文足迹

八甲坝与马金渠的由来

马金老街

  张义宏

  南宋咸淳十五年(1265年),马金姚氏始迁祖姚嗣兴,听说马金的包山书院很有名,朱熹、吕祖谦等大师名人曾在这里讲过学,因而举家从西安(今衢州)石塘迁到开化马金,在金溪村奠基居住。姚嗣兴共生有五子,其中小儿子姚宝,在马金村的东面创建了普鉴寺。

  后来姚宝踏勘马金、金溪村(又称姚家)庄四周的地理环境,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理念进行分析:马金四面环山,中间一马平川,有数干亩田畈;东向(属青龙)有天童山(较高),山脚有九里坑流过来莲溪(今为杨和溪);西向(属白虎)有包山,山脚奔流着马金溪;前向(朱雀)是马金街、星田村,再前向便是七里垅头,山上有文塔;后向(玄武)便是金溪(姚家)村庄,村后是龙脉山。姚宝脑袋一拍,好地方,如能到马金溪引水,到姚家村前造一个大池塘,岂不妙哉!

  然而,要想引马金溪水到姚家村前造池塘,必须要在马金溪中造拦河坝、引水渠才行,但这是很大的工程,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按当时刚来奠基不久、姚氏家族人丁不多的实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而此时的马金畈,只有东面一部分地,引莲溪(即杨和溪)水灌溉为水田,而莲溪水是“易涨易退山溪水”,汛期水汪汪,平时水量很小,因而当时马金畈大部分为旱地,只能种六月豆、玉米、蕃薯和麦子、油菜等旱地农作物,一遇大旱,粮食歉收。而当时的马金附近,已有夏、严、黄、张、江、陈、汪、华(本为程姓,明代部分复程姓)等众多姓氏人口居住。于是乎,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便在姚宝脑中形成:何不利用大家的力量,在马金溪中造坝引水,既能使马金畈的千亩旱地成为水田,又能使姚家村前造大池塘的设想成为现实。于是姚宝一方面召集各姓氏族长们商量和勘测造坝引水建设方案;一方面率普鉴院和尚们化缘募款,为造坝引水工程筹措资金。

  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金秋,马金溪造坝引水工程破土动工。工地上的民工,既有马金附近在族长的指派下而来的,又有远近做善事的信佛香客。经两冬春奋战,造坝引水主体工程峻工,人们为感激姚宝的功德,将此拦河坝命名为“和尚坝”。

  接着,金溪村的姚氏族人们,在村前修建了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大池塘,从“和尚坝”引进水来,种植莲藕并养鱼,平时供村妇们洗涤之用,难时供防火之急需。夏季荷花盛开,鲤鱼跳跃,成为当时姚家的一大美景,因而该大池塘被姚氏族人们命名为“荷花塘”。说也奇怪,这荷花塘象一方“砚台”,东南向的七里垅头山上的文塔,像一支竖直的“毛笔”,上午,太阳照射的文塔影子,居然能一时影射到荷花塘边,就象一支“毛笔”架在“砚台”。后来,姚家村人丁兴旺,成为近千户、二干多人口的旺族。

  “和尚坝”建成后,金溪姚家、马金(含上村、村前、西村、仁路)、莲塘(今明塘坞)、星田等村庄的村民们,一边将马金畈、星田畈的旱地整改为水田;一边兴修从“和尚坝”经姚家村、穿马金老街到星田畈、长达2000余来长的水渠,不仅能灌溉近2000亩农田,又为姚家和马金老街数百户居民洗涤之用。此后,该渠也就成了马金“八景”中的一景“渠水流清”,有清马金街名士华锦文诗云:

  活水源头百里长,

  村流绕绿满川洋;

  水晶浪动观鱼跃,

  褴影波沉漾藻芳。

  灌润田畴干亩秀,

  迢遥市井一浤光;

  滔滔昼夜如斯逝,

  不息兴人体自强。

  后来,“和尚坝”改为“八甲坝”的情形,《开化水利志》就有明确的记载:“八甲坝位于马金镇姚家村马金溪上。初名和尚坝,元朝元贞元年(1295),由普鉴寺僧人姚宝募化兴工修建,故名之。后毁于洪水。清康熙十八年(1679)重建,长287米,高2米,灌溉面积达1700余亩,为开化县有名的圳坝。民国8年(1919)再遭水毁,适逢知事郑业韵来马金公干,获知此事,立即召集地方绅士协议重修此坝,并成立董事会,推举林复隆为主事,按保甲制规定,每甲100亩,每亩摊派银元6圆,折稻谷200斤,姚家、马金、星田划分为八甲,共集资银元4800国,即开工上马。新坝建成后遂改名为八甲坝。民国35年(1946)该坝引水渠漏水严重,马金名士林则瑞(时任军政部第三被服厂厂长),奔丧回乡,得知此情,慷慨解囊,出资打造石板砌水渠两壁,并设法运来洋灰(即水泥)100桶,计500公斤,用于抹壁缝,堵绝漏水。”

  1956年,马金的湖头、姚家一村、姚家二村、上街、下街、星田、明塘坞等七个村,联合兴建了开化县第一座水电站,于1958年元旦发电。当时,建造电站时,因缺水泥,人们将原《包山书院》和《崇化书院》遗留的几十块石碑,用着电站水渠、机房进出水涵洞的盖板,而埋入地下。2009年至2010年春,马金渠进行“三面光”整修,曾在原马金水电站机房出水涵洞口,挖出几块石碑,其中有两块很有价值的石碑,一块是《崇化书院》的院碑,碑上刻有“重建崇化书院记”的碑文,另一块为重建崇化书院的捐款资助名单和数额。

  2014年,马金老街列入了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最近,老街人们正在筹备,将已于上世纪80年代覆盖了马金渠的水泥路面的老街,重新恢复青石板路面,并恢复马金渠“渠水流清”的景观。“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现在的马金人,应记住当年姚宝僧人倡导、募化造坝引水的功德。尤其是姚氏家族的后人,更应了解和不能忘记当年倡议、募化造“和尚坝”、马金渠、荷花塘的和尚,是自己的老祖宗——姚宝公。


今日开化 人文足迹 00003 八甲坝与马金渠的由来 2017-09-05 2 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