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的婚姻就是一场霍乱
——浅评毛姆《面纱》
![]() |
陈庆霞
回来的那天下起了雪,在长长的旅程中,伴着车窗外大片大片的雪花,看完了毛姆的这本《面纱》。
故事发生在香港和正在爆发瘟疫的湄潭府。女主凯蒂天生丽质又爱慕虚荣,出生于中产阶级,势利的母亲自小不断向她灌输的教育就是:男人负责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就够了,只要掌控住了男人就赢得了世界。因此凯蒂花蝴蝶一样日日周旋于各种社交场合,想趁年青钓个金龟婿,但一年一年地,她还是因为挑剔成功地把自己熬成了老姑娘。最后迫于母亲的冷脸和家庭的压力,匆匆下嫁给了一个性格内敛、寡言少语的医学博士沃尔特,并随丈夫离开了伦敦社交圈,来到神秘的东方殖民地——香港。
沃尔特很爱凯蒂,但凯蒂一点都不爱自己的丈夫,即使他给了她那么多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她觉得沃尔特不仅不帅,还木讷、无趣、死气沉沉……在她眼里几乎没有任何优点。于是当她在殖民地遇上第一个风流男人,没有经过思想挣扎就顺理成章地出轨了,这个叫唐森的男人看上去高大帅气、幽默风趣,还是政府高官,实则上是一个浅薄自私、风流成性、不负责任的虚伪渣男。凯蒂却自以为遇到真爱,一心想抛下一切,和唐森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一年后奸情被沃尔特发现时,凯蒂还觉得是好事。沃尔特太清楚这两个人的本质了,于是给凯蒂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唐森愿意在一周内离婚并迎娶她,那么他同意离婚。否则,凯蒂就要随他到中国内地一个正在爆发霍乱的城市湄潭府。
一切尽如瓦尔特的预料,凯蒂去找唐森,她以为唐森一定会娶她,结果唐森不仅断然拒绝,还力劝凯蒂陪丈夫去瘟疫小城,根本罔顾凯蒂这趟湄潭府之行几乎是赴死之旅,只一心想摆脱她这个麻烦。
一场始于外貌、终于不忠的不对称婚姻注定是一场悲剧,因为它浅薄鄙俗,迷失于外在表象,完全没有顾及双方在性情、志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巨大反差。书中遭受背叛的沃尔特对妻子说:“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
看完这段真解气又感动啊!瓦尔特是中国人眼中标准的好男人:品性端方、个性聪明、性格内敛、成熟稳重,可偏偏钟情于凯蒂这个躯壳美丽、灵魂庸俗的女人。他曾天真地以为只要他小心呵护、曲意逢迎,还是能守住这段婚姻的,他不知道用卑微浇灌的土壤开出的也是苦涩的花,一场“凑合”的婚姻终究是经不起考验的。
爱情梦碎之后,凯蒂萎靡又绝望,无奈之下,被迫和丈夫一起来到危险重重的疫区。在这个语言不通、四处疫情肆虐的小城市里,她举目无亲,半步不能走动,每天经受着恐惧与悔恨的双重折磨。瓦尔特每日工作在疫情一线,回家了不看凯蒂一眼。在疫区漫长的生活中,她渐渐融入了当地的一间修道院,湄潭府每天有无数人死去,修道院的修女们对孤儿、对病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她们身上的执着与勇气颠覆了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认知。她想到修女们在舍生忘死地救助病人,自己却在为一个根本不值得的男人牵魂伤心,这让她感到很惭愧。在这个死地,她身上的爱心与善良被唤醒了,当她加入了修女们的阵营,忘我地投入对孩子们和病人的日常救助过程中,发现了原来人的胸怀可以如此宽广和博大,人与人之间的爱原来可以如此纯净和美好。曾经,那个渺小、平庸的她,挣扎于个人不体面的私情,还因为对丈夫的反感与畏惧,对情人的牵肠与失望,而对不可知命运充满了恐惧和迷茫。现在,生命因为爱与付出而变得坚强、独立、重大、有价值、有意义。她听说了丈夫的很多故事,看到了丈夫每天都在为拯救病人而出生入死,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温柔又有爱心的人,受人尊敬,喜欢小孩,充满智慧,有着丰富的内涵学识,她的心里不再有鄙视,更多的是敬仰,但她依然无法对瓦尔特心生爱恋。就像同名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所说:女人不会因为男人品德高尚就爱他。
所以面纱揭开后,婚姻的不幸如同一场瘟疫,双方都是携带病毒的感染者,爱着的一方无疑是症状更重的患者。
就在他们的夫妻关系稍有起色的时候,沃尔特死了。至于怎么死的,书中没有正面交代,只通过朋友之口,说是在实验室做实验不小心感染上病毒的。临死之前,妻子跪在床前问他:“你能原谅我吗?”沃尔特只留下一句谜一样的遗言:“死的却是狗。”
“死的却是狗”引自戈德·史密斯的诗《挽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好心人领养了一只狗,起初相处融洽,后来结仇,狗咬伤了人,大家以为人会死,结果是狗死了。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看书的时候,一直给人一种模糊的意象,怀疑瓦尔特是有意以身试险的,否则身为一个顶级的细菌学家怎么会这么不小心让自己在实验室染上病毒?是不是在夫妻一同来疫区时,他就抱定了同归于尽的决心。他爱凯蒂,爱到极致,爱到几乎卑微到尘土里。所以当他遭遇背叛后,他深感耻辱,他无法原谅,但凯蒂在疫区的反思、内省、觉醒与成长,再加上知道凯蒂已怀孕,孩子大概率不是他的,所以他最后选择了原谅,只是让自己成了这场婚姻与瘟疫的祭品,留下了这样一句揶揄自己的话,带着他悲怆的爱情溘然长逝。
而女主,在经历了婚外情的迷乱、丈夫的报复与放过,霍乱之乡的蛮烟瘴雨以及宗教的洗礼后,在痛苦中渐渐认识到爱情婚姻责任救赎的真谛,开始反省与自我成长,最后找寻到了心灵的解脱、安宁及人生的信仰与价值。
毛姆的写作向来无情刻薄,总不吝将人性中最自私、残忍的部分毫不遮掩地展示出来,但在这部小说里,他非常罕见地稍稍收敛了点“毒舌”,对女性的觉醒与救赎也进行了丝丝入扣的描写。从凯蒂身上我们能看到多少成份的自己呢?蒙上面纱,她是可爱活泼美艳无匹的交际花,揭开面纱,她热爱物质,喜欢攀比,肤浅自私,对待感情感性、盲目且冲动,是个愚昧虚荣的二流货色。所幸,人生的磨难让她脱离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在认清自己面纱后的真面目后,实现了精神觉醒,成为了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就如她带着腹中的孩子返回英国,对父亲所说的话:“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是的,当一位女性懂得如何独立,如何爱自己、尊重自己以后,她能得到的平等、尊重与爱才会更多。
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有缘的女性读者,虽然我们不一定像女主一样经历生死,感悟人生。但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自己及逐渐反思蜕变的过程。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阅读的意义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希望我们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实现物质与精神上的独立、磨砺独立思考的能力;希望我们都能从中吸取营养,对内消除傲慢,对外摒弃偏见,完成自我修行与完善,成为更加无畏、更加坦率、更加自制,不攀附不依赖,真正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