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有信 见字如晤
吴金娟
2022年的夏天如此持久,像南湖边散步的蜗牛一样缓缓挪动,充满耐心,被苦夏煎熬了一整个季节的人们却难以拂去日积月累的焦躁。一叶落,秋悄临。秋风裹挟而来的凉意如此短暂,像小兔子的短尾巴掠过芹江几乎见底的水面。许是夏的纠缠过于炽热,我开始盼望秋风有信。
盼望着,盼望着,秋天终于给我写来了一封信,托凉意捎来。凉意藏在晨起的通勤里,家门口的南湖湖面如同一封展开的信笺,肆意展示着南湖公园秋日恬静的景象。一辆小小的电驴载着我穿过公园旁的临湖路,湖里的黑天鹅扑棱着翅膀,引颈嬉戏,鱼贯而入横跨南湖和芹江两个水域的崭新人行桥,新奇的造型搭配全新改造的湖心岛使得人行桥成了这个秋天南湖公园的“网红”景点。一个红绿灯过后,就从临湖路转到了灵山路,小电驴继续前行,不一会儿到了芹江三桥上,宽阔的江面摇身一变秋日信笺,任由薄雾渲染芹江之水酝酿了一整个夏天的独白,秋风一吹,就吹散了夏的焦躁,注入了秋的静谧。三三两两江中垂钓的人,化身信笺的标点符号,在人与江的对话中,诠释秋天的深情。江边如飘带般舒缓的游步道此刻化身信笺的边框,框住秋意和心情。那飘荡着的柳叶也不甘寂寞,招摇着柳枝,写下有关秋天的诗句。不是每片风景都是信笺,但每片风景都透露着无处隐藏的秋意,有些风景适合收藏,有些风景只能驻足欣赏一瞬的意境。夜幕升起,星星点点,一轮将圆未圆的秋月高挂在空中,俯视着人间烟火、山河远阔,或许天空才是最深情的信笺。
中秋假期,扶老携幼举家从县城出发回了趟农村老家,秋风顺势也把带着凉意的信笺寄达。一袭凉意悄然浸润农家小院,于是,完成使命的白玉苦瓜架子被拆除,即将完成使命的南瓜架上只剩一个瘦长的南瓜在秋风中飘摇,熟透了的韭菜开出白花等待被收割,满畦的地瓜藤只剩了一半还在舒展着绿意,另外半畦地被翻了又翻,等待下一轮播种、劳作、收获。隔壁大妈从农用车上卸下几捆刚收获的花生秆,热情地送给了我们一捆,成熟的花生缀满了根茎,传递着丰收的喜悦,摇摇欲坠。干活麻利的老太带领着一众小辈坐在小板凳上开始从花生秆上薅花生,第一次见到花生的小雍兴奋地手舞足蹈,央求着加入薅花生的队伍。“老太,这个花生有尾巴的……”小雍挥着沾满泥土的小手向老太展示刚薅下来的花生,老太一手接过花生,一手拔下花生的“小尾巴”。不一会儿,一大袋花生静静地躺在水池旁的隔板上,等待被洗去泥土,入锅烹煮。
如果说县城的秋风来信是静谧和诗句,那么农村的秋风来信则是丰收和喜悦,然而我更期待的秋风来信是浪漫,而这浪漫怎么也离不开八月十五当天的那轮圆月。在我看来,中秋节是最浪漫的一个节日,天南地北的家人团聚在一起,只为抬头看月光。就算节日当天聚不到一起,也可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前后的夜晚凉意已然明显,甚至于年纪稍长者需要身披薄衫才能和年轻人一道坐在桥上话家常了。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浙西山城开化,月亮是需要守候的,晚上七点多,还见不到月亮,见到的只是映照在远山上的亮光。人们聊着闲天,吃着月饼,等候着月亮爬上来。“老太,月亮怎么还不爬上来啊……”老太慈爱地抚摸着小雍的头,“月亮婆婆还没收到信啊,等她收到信了,她就露脸了……”一直到了八点多,月亮才一点点从两山之间升腾起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望月人从众,此时此刻,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又大又圆的月亮身上,仿佛要用炽热的目光把这月亮看穿、读懂、悟透。
接近九点,打着哈欠的小雍嚷嚷着要回家睡觉,老太又说:“是小枕头寄信来了,催促小宝宝睡觉觉咯……”秋风有信,见字如晤。无论是县城、农村,还是一轮圆月,都在诉说着秋的讯息,慈爱的脸庞、稚嫩的小手,秋天实在可爱至极、浪漫至极。好好珍藏这封秋风来信,记住一整个秋天的诗意、喜悦、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