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化 数字报纸


00003版:金溪文苑

“挑社担”的岁月

  姚小侬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供销合作社就像雨后春笋般迅猛地发展起来。那时候开化交通十分不便,大多数新成立的乡镇供销合作社所供应的物资,就得由社员们用一根篇担两只箩筐,翻山涉水来完成,那时称之为“挑社担”。

  1958年,我刚满6岁,有次随父母亲回老家。行走到离老家不远的宋村岭山麓,看到有数十人挑着担儿,在崎岖的岭道上艰难挺走,就好奇地问母亲:“那些人在挑什么?”“他们是‘挑社担’的。”妈妈告诉我,她还说她自己曾经就是菖蒲供销合作社员工之一,因我出生没人帮着照应,无奈才辞去工作的。

  后来听村里那些“挑社担”的前辈们说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生活用品的供给和农产品的外输,都需要人们用双肩来完成。他们这些人,跋山涉水,把供销社从农村收购上来的鸡蛋等农产品运送到城里,然后又从城里把工业品、生活用品挑回到供销社里。每次“挑社担”,他们就得天蒙蒙亮启程,挑着一百多斤重的社担,翻越宋村岭,途经同丰、奎丰、墩福、金村、塘口等地。到了城东,一条芹江两岸相隔,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只有一座浮桥,如遇大水冲毁,江面上波涛汹涌,也只有滞留在城东隔岸观望,待水势减弱后,再由梢公摆渡来到城里卸货,若无回头货就得披星戴月匆匆返回,有回头货,就入住在便民旅馆价格最便宜的通铺。笫二天一早就去提货然后马不停蹄的往回赶。虽然辛苦些,但“挑社担”的人是巴不得每次都有回头货,能增加点收入。

  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县城至溪口公社的田后村通了车,但进城还得靠那座老浮桥,车辆由几只船链接在一起,铺上桥板摆渡过江的。当时田后到我老家菖蒲还有十华里路尚未开通,来往物资中转到田后村供销社,那10华里路还得靠“挑社担”来解决,不过比先前走的路要近三十余里路程。这期间有些条件稍好些的“挑社担”者,已改用独轮车来运输货物了。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已长大成人,有几次我也参加过规模浩大的“挑社担”。那时候供销社受县土产公司、龙游造纸厂委托,在农村组织收购大量的芒秆、麦秸秆等,而这些物资都需要用双肩挑运到10里处的田后供销社中转站交付外运。大规模“挑社担”开始,供销社附近几个村的男女老少参加的人数超百人,门口那场面就像赶集般热闹非凡,“挑社担”的队伍在路上浩浩荡荡出发,那阵势可谓是神龙见首不尾。我们村有一位社员日挑运芒秆三趟到田后中转站,往返六十余里,总重量是一千一百多斤,打破众多“挑社担”的纪录,被人们誉为大力士。

  到了1973年,菖蒲公社为了打通这段菖蒲至田后10华里的路,和县交通局达成意向,由交通局提供物资,然后组织八个村的社员群众参加修路大会战,当时我也参与了。打通这段路后,长达二十余年的“挑社担”、推独轮车的历史宣告结束。


今日开化 金溪文苑 00003 “挑社担”的岁月 2022-03-03 2 2022年03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