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个纸鸢 飞上半天
胡法泰
中国,风筝之故乡。
“鹞”、“鸢”是风筝的古称。风筝之名,源自五代;在皇宫中,李邺推崇玩纸鸢为乐,按上响笛,放飞时经风一吹,发出古筝似的声音,因而得名。
风筝的用途,在发展过程中,有过多次转换。
据史记载,最初用于军事。话说梁武帝萧衍,被叛军围困南京台城。他用风筝送出求救信,召来援军,遂得以解围。
唐中期,社会稳定,风筝的作用,从军事转向为娱乐玩具。当时,纸业逐步发展,制作风筝的材料,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丝绢转换成纸。从此,风筝也从皇宫走向民间。
宋代,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扎制和装饰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社会对风筝的需求量激增,制作风筝,发展成为一种职业。
明清时代,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放飞,都有巨大进步。文人们亲手扎绘,除自己用外,还赠送亲友。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写道:晴雯放大鱼风筝,贾环放螃蟹风筝,薛宝钗放大雁风筝,探春放凤凰风筝。可见样式之多。贾宝玉的美人风筝的扎制,做工考究。有这样的描写,扎成人形,糊绢,用各色颜料依形画一美人。放飞时极具动态,富有美感:“袅袅东风一线拖,也同织女傍银河。从来惯作惊鸿舞,才到云霄态便多。”
到了近代,风筝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传统文化和地方艺术的结合,产生许多不同地域特点、种类、样式和流派。其中,以北京、天津、山东、四川、广东最为著名。
风筝,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和健身活动得到广泛普及。
放风筝,古代是一项风雅的活动。今天,依旧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深受喜爱的户外活动。古今诗人,写下许多百读不厌的佳作。推敲意境,欣赏作品,给人带来不少快乐。
清朝诗人,高鼎有《村居》一首:“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写学童放风筝,春光、柳絮,儿童迫不及待舒臂引线的画面,栩栩如生。
孔尚任在《放风筝》中写道:“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孩子放风筝,大概没有成功。在诗人的笔下,天真顽皮的孩童,风筝没能飞上蓝天,不在自身找原因,却责怪风力不够。童真的可爱,跃然纸上。
而南宋陆游写出成功放飞后的欢快与开心:“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曹雪芹在《红楼梦》,借探春这个人物,写有“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其间的神态、时间、状况,写得惟妙惟肖。
喜爱风筝,不单只是孩子,还有成年人和老者。
明朝徐文长,在《风鸢图十首》,写了一个老者,对放风筝的情趣。诗云:“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线断时。”诗中,有老者对放风筝的回味,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有对生活的情致,真实道出他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当然,画面感强的还有徐渭《风鸢图诗》:“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诗,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最壮观的莫过于郑板桥《怀潍县》:“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又是“如雪”,又是“满天飞”,场面空前。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这是一首回文诗,一莺一柳,动静结合。如此美景下,放飞风筝,特有立体感,赏心悦目,妙不可言。
走出诗人的意境,回到现实。待到春暖花开,将身心沐浴在春风里,放个纸鸢,飞上半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