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挑走路交公粮
毛宗兵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饮水思源、忆苦思甜,往事在每个人心中总是历历在目,令人哭又令人笑,让人激动得思绪万千,难以忘掉过去的瞬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村的农民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回想起这70多年,我觉得交公粮这一往事的话题,更能体现农村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国家的繁荣富强。
对于我们这些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村人都有交过公粮余粮的经历,不过基本上都是上门收购的。
听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讲,在以前集体化时期,交公粮,全靠肩挑走路。每次,交公粮都要挑一百多斤的担子,走六七十里路到开化县密赛村。有的年纪轻的村民,走路挑担都挑哭了,年长的草鞋都磨破了。每次一来一回,一天忙到晚,不是脚底走出了血泡,就是肩上挑破了皮。后来,又把公余粮挑到马金镇姚家村荷花塘的祠堂,从瑶坑村出发,有近20里路。交公粮越来越多,村民挑公粮的次数也多起来,有的村民饿了,干脆从肩挑着的箩筐里抓一把玉米,咀嚼充饥,也要坚持把公余粮挑到指定地点。之后,村民们又匆匆返回,赶到田地里掰一担玉米棒挑到生产队里,才能回家歇工。晚上,喝一点白米稀粥,算是丰盛的晚餐了。有的村民舍不得吃,留着带回家分给孩子们吃。力气小、成份差的农户,一天忙到晚,还没有十分工。那时,十分工,还是五六毛钱,最多年份,十分工还是一块钱左右。家里小孩多的或身体生病的、劳力少的农户,年年还是“欠支户”。后来,又走路挑到马金镇(原马金区)粮站。走路肩挑交公余粮一直持续到“分单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也就是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发生变化,打破了吃“大锅饭”的习惯,打破了“三天不开会,变成旧社会”的恶习。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人们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粮管所自动上门收购,过了没几年,又免交余粮,交公粮用“代金”。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来后,取消了粮食收购任务,农民从此不需要交公粮了,2006年农业税被废止。
如今,可好啦!农民种田再也不交公余粮了。以前,挑这里挑那里,走路肩挑。现在叫人走路也畏惧,就是付钱给他,懒得烦,更别说走路还挑重担了。种稻谷、种油菜、种玉米,不仅种子有补贴费,种田还有补助费,国家对种粮大户还有奖励费,农民可高兴了。许多村民都高兴地说:“免交公粮就是免交皇粮。”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朝代有这样的优惠政策,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为民着想,体贴农民,重视三农。
交公粮已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