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美食”千层粿、三层楼、碱水粽
“桐花小镇”特色年货等你来挑!
![]() |
推荐人:桐村镇党委书记程利德 桐村竹筒酒适量饮之,有舒筋活络、提高免疫力、抗疲劳之功效。亲朋聚会,击竹共饮,使人有种翠竹林中曲水流觞的惬意和快感。 桐村还有承载着闽南乡愁的碱水粽,它是用碱水浸泡后的糯米做成。新鲜箬叶包的碱水粽,方方正正、棱角分明、最有人间烟火味,沾点白糖,咬一口,软糯回香,让人涌起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 |
![]() |
桐村竹筒酒 桐村镇盛产毛竹,在我县素有“毛竹之乡”的美誉。如何将这笔丰富的毛竹财富挖掘出来呢?经过多番调查研究,桐村人尝试将现代技术与当地传统的酿酒工艺相结合,酿造竹筒酒。 桐村竹筒酒,用人参、鹿茸、当归、枸杞等十余味名贵中草药浸泡,作为基酒注入幼竹,酒在竹节中发酵,融入毛竹活性成分,饱吸竹汁和甘露,酒竹相融,酿成竹筒酒,金黄碧翠,清香绵柔,芳香醇厚。 酒与毛竹长时间一起,毛竹吸收了酒中甲醛和部分酒精,而酒溶入了毛竹的精华后就含着浓郁的竹香,这种独特的酿酒方法纯天然、无污染。此酒是藏在毛竹里面的,当毛竹还是竹笋,刚长出节时,便安排人手将原浆酒注入嫩竹的竹腔内让其生长,半年左右就可以砍竹取酒。 |
![]() |
千层粿 千层粿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制作工艺较为讲究,必须选用优质的大米,用当年的稻草灰制成的碱水浸泡大米数小时,然后将其用石磨磨浆,制浆时一般只用石磨,因为手摇盘制成的米浆细绵,爽滑,起浆均匀。同时在制浆时也可以按个人喜好加入各种草药。浆磨好后,就可以炊制了,在特制的粿蒸上铺上一块合适的豆腐巾,将米浆均匀地摊在粿蒸的豆腐巾上,覆上锅盖,用旺火蒸熟,然后又舀一勺米浆在粿蒸内摊匀旺火蒸熟,以此直到粿蒸满了。 |
![]() |
竹荪 竹荪又名竹笙、竹参,是一种隐花菌类,形状略似网状干白蛇皮,它有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圆柱状的菌柄,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 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 |
![]() |
桐村碱水粽 桐村镇大部分村民保持着端午节包粽子的传统。随着农村景点交通越来越方便,乡村土特产的绿色、乡愁等元素也越来越受到市民的青睐,而桐村碱水粽软糯回甜,好吃不腻,自然也成为城里人的“抢手货”。 碱水粽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粽子的一种,因食材中有碱水而得名。需将糯米用碱水浸泡一个晚上,泡后的糯米略黄,沥干水后包成粽子。粽子煮熟后,吃时剥去箬叶,呈现的是金黄色的诱人色泽,吃粽子的时候,撒上白糖或浇些糖浆水均可。 |
![]() |
“三层楼”粉丝 在开化,“三层楼”可以说是桐村的代名词。 “全闽宴”中,首推“三层楼”。明末清初,好客的桐村人以笋干或萝卜片作底料,中层用粉丝,上层用猪肝铺面,一大碗里盛三种菜,俗称“三层楼”。民间有顺口溜赞曰:“下层竹笋节节高,中层粉丝万年长,上层猪肝千片好,代代儿孙把名扬 。” “三层楼”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主料是粉丝,而粉丝的制作和选料比较讲究。必须选用光鲜硕大的番薯来加工。制作时将番薯洗净去皮后磨碎,然后滤出番薯淀粉备用。炊制时在特制的大蒸笼一层一层地加淀粉浆并蒸熟,每一层都必须用旺火一次性蒸熟,炊制一笼粉丝要用4个小时左右,蒸笼起锅后覆在桌上例出分批,凉上一夜后用专用粉丝刨刨成丝。 笋干或萝卜干打底、粉丝为主、猪肝铺面,平时看似再普通不过的食材,经过桐村人的巧手制作,一道菜,三种口感,多重组合滋味,堪称一绝。 |
桐村镇位于开化县南部,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从闽南迁徙来的桐村人在传承与纳新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筋道鲜美的桐村“三层楼”、清香醇厚的竹筒酒、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层粿,闽南特产碱水粽……钱江源国家公园年货节,桐村镇又将会摆上哪些土特产品供大家选购?我们抢先来看看。记者 郑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