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化 数字报纸


00003版:金溪文苑

忆叶渭清先生

  姚鸿源

  豫樟树自宋仁皇,

  善守风流百代长。

  树木树人同一意,

  包山黉舍又重光。

  在今天的马金镇希望小学里有两棵苍劲挺拔的古樟,每当我见到它,就会忆起叶渭清先生《题吟包山古樟》这首七绝。

  包山,坐落在开化马金西面,钱江源上游的马金溪从山前流过。八百年前,山脚有座包山书院,南宋教育家、哲学家朱熹曾在书院前身的听雨轩讲过学。历史上,几经遭劫,如今书院不存。

  一九四四年,开化首创初级中学,校址设在包山的背面,原崇化书院旧址。叶老先生为了桑梓教育,办学育人,谢绝几所大学的延聘,跋涉前来山区初中担任国文教员。这样,我有幸成了他的学生。

  叶老名渭清,字左文,别号埃庵,原籍浙江兰溪,一八八六年生于开化,一九六六年卒于衢县,享年八十一岁,葬于开化城东文笔山麓。

  叶老自幼好学,才思敏捷,誉为神童。十二岁举秀才,十八岁中举人,曾就学于清末著名历史学家陈汉章先生门下,并和比他大两岁的马叙伦先生成了师兄弟。后又与学者马一浮先生交为知友,磋商洽学。

  叶老专攻宋史,治学严谨。中举后,政府派他任两广盐运使,虽是肥职,但他不就。一九二九年,在国立北平图书馆编纂部,他专心致志校勘《宋会要》。这是一部数百卷的有关宋历史的重要著作,他废寝忘食校毕。印书时,他还写了《校勘记》。

  从一九三五年起,他致力为宋史作注解,花了五六年心血,校勘、抄录了二三百本资料,并写出了《宋史注》稿一册。一九四一年的一天,日寇飞机疯狂轰炸开化城,在他家一带丢下四颗燃烧弹,他的著作、诗稿以及所有资料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敌机去后,先生归来,淌着眼泪匍匐在焦土瓦砾中寻觅片纸只字。最后,他拭去泪水,悲愤地站立起来,说:“敌人炸毁我的书籍,然而炸不毁我一生的追求!”此后,他避难到离城五里的乡下,在一家农舍里,点亮桐油灯,又继续他的研究与写作。

  先生人到哪里,研究工作带到那里。当我国文教师的时候,他一边教书,一边治学。我有时到他房里请教,只见他正襟危坐在八仙桌旁,手握羊毫笔写着蝇头小楷。那时我年幼无知,不晓得先生在写什么,后来才知道是在著书立说。

  解放后,叶老年事已高,还担任浙江文史馆馆员。组织上为了照顾他生活,让他静心著作,安排他在衢州,住在他儿子家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日晚工作,坚持不懈。儿子劝他休息,他说:“我年老了,要赶快做,为后人续写留下资料。”

  叶老热爱学生,教学有方。记得那时教我们数学的是位年轻教师。他教学倒挺认真,就是态度粗暴,动辄体罚学生,结果引起学生罢课斗争。事隔数日后,校长召开校务会议研究开除为首肇事者,并给各班参与闹事的同学一律记过处分。叶老知道了,连忙赶到会议室,愤愤地说:“教者为人师表,教师有错不查,有错不纠,反而处理受害的学生,我辞聘!”与会者面面相觑,不欢而散。

  学生最喜欢叶老上国文课。他对国定本的教材也还是要精选,对一些无病呻吟,缺少真情实感的文章一概删掉不上,另选像《赤壁赋》《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报刘一文书》等等印发给学生读。

  叶老强调“熟读精思”。每日清晨,他穿着长衫,捧着书本,跋着小步在走廊上琅琅诵读。我们在他的影响下养成了自觉晨读的习惯。他解书跟一般私塾先生不一样。他总是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想,然后他富有感情地讲解。

  叶老批改作文用的是红毛笔,每篇文章都在文题边上打上中国数字的分数,如“六十分”。但他改得少批得多,逐段逐句用蝇头小字给你评点出来,启发你自己去推敲修改。他还经常谈些名人改文的趣事给同学听,使大家深受教益。

  五十年代初,我在县城工作,听说叶老回来了,我去拜望他。我们一见面,他就能说出我的名字。谁料,这就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啊!

  仰望古樟,见树思人。耄耋之年,我的心中仍然会浮现先生高大的身影。


今日开化 金溪文苑 00003 忆叶渭清先生 2019-03-21 2 2019年03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