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藏盐救红军
张正槐
西坑盛产石斑鱼。如今,西坑石斑鱼成群结队,在清澈的溪水里自由游弋,争食游客撒下的饼干、面包等食物,情趣盎然,已成为七彩长虹景区的一道天然美景。可谁知道,这里的石斑鱼与当年红军艰苦卓绝的奋斗有过一段生死相依的奇缘。
1929年9月,杨林乡店前村农民程石根在江西德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受组织指派,回乡开展秘密活动。从此,革命的火种在开化到处点燃,一度成为国民党统治者的心腹大患。
1931年3月1日,方志敏率红十军首克华埠。9月,开化县诞生第一个中共组织——油溪支部。1932年4月16日,红军再次攻克华埠。下旬,红军建立化婺德中心县委,同时成立开化一区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自1933到1936年间,红军曾两次攻克县城,开化县成了方志敏创立的闽浙赣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革命风暴的指挥中心,却在长虹乡的库坑(西坑)和何田乡的福岭山,战斗在最前沿的,又是两个传奇人物——赵礼生和邱老金。
邱老金是长虹库坑人,1934年3月带领一支农民武装参加红军。他疾恶如仇,早年投师学武后,活跃在休宁、婺源、开化地区开展“劫富济贫”活动。在红军队伍里,担任开婺休中心县委常委,游击队大队长、中共皖浙赣边特委常委、军分区司令员。1937年被捕牺牲。
在三年游击战斗中,邱老金多次九死一生,命悬一线。而最难以为继的是1935年2月那一次,当时,方志敏率部突围刚刚遇挫,国民党乘势大规模搜捕红军,邱老金游击队被死死围在西坑村一带的密林中。弹尽粮绝又一身是伤的游击队员们,失去了苦劳大众的支撑,就像鱼儿离开了水,鸟儿离开了林一样,处于极度的困境中。他们一个晚上要挪三次窝,如惊弓之鸟。没有吃的,又不能生火,只能啃树皮,生吃野菜。十多天了,个个奄奄一息。一天,邱老金趴在沟边喝水,发现山涧石缝中游着不少石斑鱼,他想,这些鱼也是可以补充营养的嘛。于是,召来大伙儿一起下水摸鱼。石斑鱼捉了不少,用沟边柳条串成一串,大白天却不能生火煮熟,只能放在太阳底下晒。到了夜晚,他们钻进山背后的岩洞中,用炭火烤着吃。
石斑鱼蛋白质丰富,烤过后更香。七八个队员轮流到沟里摸鱼,天天改善伙食,身体渐渐强壮起来。可是,尽吃没有盐的烤石斑鱼,浑身不得劲,也不是长久之计,怎么办呢?邱老金不愧是常年活跃在山林中的老游击,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嘱咐一名叫韩金水的队员一番。天黑时韩金水便摸下山去了。
第二天半夜时分,韩金水回来了,随身带着一只死猫。邱老金见金水回来,知道盐的问题解决了,当即剖开猫肚皮,取出一大包石斑鱼干来。每条石斑鱼干都是浸过浓盐水的。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队员们吃烤鱼、野菜时,嚼点鱼干,口里也不会淡得发涩了。熬过数十天,大军(指国军)撤围,邱老金率队员转移到何田福岭山,度过了一次危机。
那么,这石斑鱼干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韩金水取来一条烤过的石斑鱼,摘一片葛藤叶包好,下山守候在原来联系户罗二妹的家旁小溪边。待罗二妹出门洗衣时丢到她面前的水里,二妹发现捡起就回家了。她知道山上丢下的鱼,没有盐,于是将自家剩余的石斑鱼干用浓盐水浸过又晾干,又在鱼肚里塞进不少盐。为了不引人注意,她打死一只猫,将浸过盐的鱼干装进猫的肚子里,用竹篮装着,光明正大地从敌人监视的眼皮底下走过,并对盘查的人说,猫死了要挂到村外的林子里去,不然会发生瘟疫。因为当地风俗,一不可吃猫肉,二必须将死猫挂到树上,于是她就坦然地将盐送了出来。等到天黑,韩金水将挂在树上的猫取走了,匆匆赶回营地。
西坑石斑鱼为红军渡过难关立了一功,因而得到了当地人的尊崇,从此有了敬鱼节。在当地,石斑鱼是不准捕捞的,也吃不到。不过,在开化其他地方,石斑鱼仍是一道名贵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