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塔历史背景探寻
江香麟
塔是一种古建筑,以其雄伟造型、独特风格而著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艺术瑰宝。中国众多的宝塔,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化凤凰塔也是。所以政府于乙未年动工重建,历经三年而落成,弥补了开化历史名城多年的亏欠,结束了凤凰塔几度形骸缥缈的命运,再现了开化县城的地标风采。
塔是一种信仰文化,民族风格艺术,为中国道、儒、释三家奉行的传统文化,所以成员众多,有纪念塔、园林塔、宫苑塔、佛塔、文塔、感恩塔等等。开化凤凰塔就是其中的“文”塔,是元代进士大溪边人方森于泰定年间(1324-1328)捐资建造。开化人民为什么会在宋亡不久、蒙古人统治的胆战心惊岁月里造塔呢?为什么将塔名定为“文”塔?为什么塔会造在凤凰山上?为什么方森要慷慨捐资?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都蕴藏在开化获得“人才第一县”的那段历史背景中。
宋亡元立,仅相隔五十年的时间就建造凤凰塔,她纪念什么,又旌表什么?两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盛世,更是开化的文化盛世:开化一共出了151个进士,其中一个状元,一个探花。这一历史里程碑,截止在南宋咸淳七年(1271),这一年有三个开化书生郑翔、徐文灿、赵崇因,同在皇家高考末班车上登科进士,为开化县两宋一朝151名进士划上了历史的句号。这是南宋最后的岁月,仅过八年国亡,但两宋文化的辉煌成就不会亡,尽管天变了,但人心和信念不会变,依然沉浸在两宋文化春天的欣慰中,尤其是开化人民猝然面对书香断裂的时代,越发思念逝去的美好岁月,思念那151个进士时期喜气洋洋的风光。这样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它会演变成一种精神。方森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人物,从登科进士到辞官回家,直到捐资造塔,就是这种精神轰轰烈烈的实际表现。
早在明代万历年间,拨贡徐公运有一首“文塔凌霄”诗,就已经为后人曝光了凤凰塔的历史大背景,该诗的中间四句意思最透明:“文塔遥从天阙起,碧桃直向日边开,清虚紫气凌南极,烂漫文光烛上台……”娓娓道出儒家们登科显仕的荣耀,用一个“文”字来开头,直接肯定了凤凰塔的来历,以及命名为“文”塔的根由,把凤凰塔的前世今生点染得一片金光闪闪。诗的意义诠释,大大超越了凤凰塔自身体貌特征的境界,激情高昂地告诉人们,天阙与碧桃是儒家春风得意的阔绰,紫气与文光是书香霸气的磅礴,全面讴歌了两宋时期开化151个进士气势如虹的风采。
这151个进士数字,取自2005年浙江省博物馆对“两宋时期衢州文科进士初探”的统计,和开化地方宗谱收集的部份数据,得出全市共有进士742人,除去籍贯、人名有误者17人,实为725人;其中开化为151人,占全市进士总人数20.8%,各地县平均为145人,开化高出平均6位;所以开化早在宋代就获得信安(衢州)人才第一县的光荣称号。在以上151人中,有8人是刘高汉先生从开化的余、程、方、张等四姓家谱里寻找出来的,感谢刘先生,为开化历史文化县添砖加瓦,这是众志成城的初探成果,尚不能作盖棺定论数据,我们相信在开化储量丰富的历史矿层里,只要用心开采,可能还有新发现、新记录。
因为凤凰塔是文塔,决定了造塔的地方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化底蕴。在当时开化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唯独东方条件最好,因为两宋151个进士中将近一半的人才,都出在东边土地上、出在从前的一都、二都和廿九都、廿三都的部分山山水水中,即现在的芹阳办、华埠镇两大行政区域内。据不完全统计,仅华埠镇的马尪溪沿线至出口,加一个许家源村,就出了63个进士(其中1个探花),真是风景这边独好,撑起两宋文化半边天。就连后来的方森,也是出生在东土六都大桥头村,与华埠南北呼应在一线,方森为此自豪,能与先辈文林同地研墨挥毫一溪水,濡沫遍地文化春天的余香,他一方面庆幸自己出生在东边,另一方面心里悲伤,这样的文化春天,在他生活的年代里恐怕不会再有了。想从前开化到处都是进士,例如北宋重和元年(1118)6人登科,南宋庆元元年(1195)7人中进士,三四个人同年同榜的进士已是经常事,而今只有他一个形单只影的光杆进士,怎不使他感伤,他真不知道做什么好。突然想起先人遗训:“积财以遗子子孙,子孙未必能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读。不如积阴德以遗后代……”他茅塞顿开,决心要为开化的两宋辉煌流芳功德,散尽家财心也甘。从此什么庙、什么牌坊、什么塔……都在他梦里穿梭。还有许多内心与方森共鸣的进士后代子孙,积极响应、大力支持,促使凤凰塔能在宋亡不久的风雨中诞生。
造塔要山,正好城东的南北两侧都是山,而且是人文故事风生的名山。靠右边的是金钱山,也称前山,南宋时山上有江天然建的书院、山亭,山下有他修的莲花池、药草园,欲知山光水色,请看朱熹来访时题赠的一首“月波亭”诗:“潺潺流水注回堂,中作平台受晚凉,四面不通车马迹,一樽聊饮凌荷香。韩公无复吟花鸟,楚客何妨赋药房,少待须臾更清绝,月华林露洗匡床。”
城东左边的是凤凰山,除了美丽的大、小金凤凰故事,山前还有响应南宋英雄文天祥抗敌救国的赵郡马徐庭学夫妇返朴归真处,山后马园村曾经是北宋进士、太常少卿江纬的家乡,江天然就是他的第八代玄孙。南宋咸淳九年(1273),江天然儿子11岁的江淇和8岁的江福童经考官赵平遂引荐,参加殿试神童科,荣获大、小神童称号。凤凰山北坡窄小而陡峭,西南坡宽而长,正与南北走向的县城、山水浑然一体臻致而成川,峰峦不高,绵延数里如画屏,扩控四周原野,宜人极目远眺。山下城区瞭望面广、仰观范围大,盲点极小,这样的造塔选址好条件,超过了金钱山。所以,一座纪念两宋时期开化文化盛世的儒林丰碑,就在凤凰山上横空出世,从此金凤凰展翅高飞,老县城面朝凤凰山的第三个东门定名为起凤门,构成县城临江一面的左、中、右三个东门:金钱门、通济门、起凤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