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之后当有“冷思考”
杨泽斐 范靖奇
春节期间,车水马龙的场景、人头攒动的场所都呈现出了短暂的“热闹”,这对于带动和刺激消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春节过后,为了生计,许多山区县的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像往常一样背起了行囊,春节返乡,节后返岗,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侧面,“故乡”和“远方”成为时代的印记。有网友感慨,“春节像做了一场热闹的梦”。随着年味渐淡,“繁华靡丽,总成一梦”,一些小县城也因此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节日的“热闹”已经如潮而退,当我们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景,我们能否走出“离乡逐梦”的历史惯性,如何为我们乡亲们搭建在家门口安放乡愁、展现人生精彩的舞台?我们又如何从“节日滤镜”中感悟发展的差距,清醒地看到“一升一降”背后的发展逻辑,并且从中找到奋勇追赶的方向和目标?
首先,链条要“真拓展”。扎实的产业基础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基础。真正杰出的人才,内心所向往的是事业的发展,所期盼的是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岗位。诚然,购房优惠、租房补贴、奖金激励等措施颇具吸引力,然而,若缺乏完善的产业链条支撑及合适的就业机会,就如同英雄无用武之地,最终也难以长久地留住人。今年衢州市“新春第一会”强调,要牢牢扭住“五链”融合这个主牵引。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服务链的拓展是产业集群集聚的基础,“五链”链链相扣,我们要从企业需求、市场需求出发,深入分析研究从何拓、拓什么、怎么拓等问题,力求做到靶向发力、精准用力。真正的产业生命力从来不在云端,而在于务实的行动。为传统制造业注入创新活力、为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支撑……这些都是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我们要求真务实,尽最大努力兑现承诺。
其次,服务要“真补短”。春节假期高度集中的“人流”“车流”,对县域治理来说是一场大考。乡村公路车满为患、乡村停车难问题凸显;年轻人对于消费的新期待越来越高,我们能否满足?在外就业创业的人到底有哪些现实需求?如果大批人员返乡就业,我们的公共服务能否跟上?等等,从这一连串疑问中,我们可以找到提升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线索。比如,能否加强乡村养老设施,让在外游子少一些牵挂?教育事业如何优质均衡发展,让孩子不必羡慕大城市的学校?归根结底,我们既要厚实在家创业干事的沃土,也要全面提升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质量,唯有如此,方能支撑起多元化的梦想追求,有效吸引群众回乡扎根,确保他们回得来、稳得住。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努力补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着力提高县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只有把短板补得更齐、长板拉得更长,服务发展的人才会源源不断地集中集聚。当“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见真招,每个人都会真切地感受“此心安处是吾乡”。
最后,文脉要“真传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续历史文脉、守护好乡愁,用“乡愁”“乡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藏在方言里的韵味、活在指尖上的非遗、流淌在街巷的烟火气,是深藏的文化基因。不少地方努力让传统技艺“活”出新模式、让历史街区“长”出新业态、让乡愁不再是“节日限定”,这样的城市才能用文化拴住人心。比如,景德镇将老瓷厂改造为“景漂”创客社区,吸引了大量“景漂”来此创业定居,历史文脉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孵化器,使乡愁记忆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可增值的现代服务业,这样的城市才能形成“文化虹吸效应”,既留住原乡人的根,更吸引新乡人筑梦。
从历史视野看,几代人的在外漂泊是历史形成的,是地区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均衡所致。漂泊在外的游子,用勤劳、奉献和坚韧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底色。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未来高质量发展中,我们有信心弥合差距,这是一个历史过程。
县域的崛起,同样需要耐心。只有懂得细水长流的城市,才能收获人心。我们既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更要有“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日拱一卒的真定力。当产业根基稳固、服务触手生温、文化血脉畅通,县域自然能摆脱“冰火两重天”的尴尬。毕竟,真正的故乡自会以坚实的底蕴,成为游子心之所向。我们期待,终有一天,外出务工的历史将成为子孙后代口口相传的奋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