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化 数字报纸


00003版:金溪文苑

文章导航

西渠漫游

西渠 资料图

  留如藩

  西渠,又名汪边溪,俗称黄茅坑,位于开化县城西边卧佛山脚。据《开化县志》载:西渠发源于小山岭“龙舌头”,宽约一米、深二米左右,绕卧佛山脚穿城而过。后因年久失修,泥沙淤积,1959年兴建龙潭大坝时进行扩建,1962年竣工。新渠北接龙潭,南至南门电站平水池(现称南湖),经发电后汇入金溪。全长3590米,断面底宽6米,两侧堤高4-6米。1992年对渠西两侧弯曲狭窄路段拓宽改造,埋设地下涵管,截断向渠内排放污水。1996年,又对西渠两侧设置护栏,每隔数10米设埠,百米建桥,并栽种花木,置放花坛,形成一条繁花似锦、树木葱茏、蜂蝶飞舞、四季如春的景观带。

  在一个天蓝气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日子里,我会同外孙、外孙女等人,自龙潭公园顺流而下。只见渠道两侧驳坎,全用块石垒砌而成,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溪水冲刷,黝黑中透着光滑细腻,而居水位高处的石块缝中,滋长着厚厚的青苔。三三两两的冬青、枇杷、石榴树,歪歪斜斜地在石头缝中挣扎地生长着,还有那一丛丛迎春花,伸直枝杆,垂挂驳坎上,枝叶在水面飘忽摇曳,一些贪婪小鱼,探头探脑,互不相让,争先恐后地乱碰乱撞,肆意咀嚼……

  漫步前行,边走边看,令人发现一个意外的现象,水渠越往下游,渠水却越清澈,不仅可以看到成群的红鲤摇头摆尾,逆流而上,还可以看到渠底的石斑鱼,自由自在地游荡,当游到渠道落差较大、有石块铺着渠底河床激起的层层浪花时,鱼被冲到石头缝隙间,鱼蹦跳几下,又翻腾跃入水中。我疑惑不解,便向一位穿着红背褡的中年志愿者询问,为什么渠道底部要铺着一层石块?他笑笑说:“随着渠水不断流淌,水面会有泥沙,杂物漂浮,造成渠水污染,泥沙逐渐淤积。前几年,除埋管截污外,又在渠道底部铺石,使杂物泥沙沉入渠底,然后十天半月清理一次,我连声赞称:“好办法,好办法!”

  古老的西渠建于何时,无确切资料可查,但开阳《宋氏宗谱》载“宋高宗南渡时,宋用振始迁开化,居西屏之前,西涧之上”之句。以此推敲,西渠可能是建于南宋迁都临安之前,故西渠一直被称为县城古八景之一,是江南水乡,开化山城光风霁月的一道风景线。真可谓:

  西渠流水自窈窕,碧水玉液色更娇。

  似带一条山城过,如环九曲龙宫绕。

  洗漱埠头三十座,行人往返二六桥。(旧传说有26座桥)

  相望南北多妙趣,追溯渊源话宋朝。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不断推进旧城改造,古老的西渠两岸,架设起一座座新的便桥,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光。后来经过景点提升,现西渠有9座精彩靓丽的小桥。这些桥梁,有的清秀玲珑、飘逸舒畅;有的古香古色、质朴典雅;有的单孔卧波、弯月坠水;还有两端步步升高、气势壮观的拱桥,又有精雕细刻、白玉栏杆廊桥,真是美不胜收。

  山乡灵异之气凝聚细流,人文脉络之声世代传承。行至渠西路37号附近的“天香桥”,桥下潺潺细流,自北向南逶迤而下,桥面块块镌刻花纹青石,由东向西衔接而成,置身于此,真是别有一番乐趣。据悉,天香桥,是因“天香书院”而命名的。清·乾隆年间,刑部尚书戴敦元之父戴世伟,与其弟侄,以先人遗志,捐西山别业为义塾,地广三十三弦,广袤二十九弦(古人计算长短的称谓),宅两进,各五楹,前庭宏大,后耸高楼,旁有窗台亭阁,计椽六十有余。围墙周密,可供修息养身,游玩娱乐。又捐田三十余亩,以资求学灯油费用。宅院庭内,有高达六七丈的桂花树,色赤香浓,为县城内人们称奇,故额赐“天香书院”。

  “天香书院”经历280多个春秋,时下,书院旧址已建起高楼大厦,但它为开化文化教育事业,造就了很多人才,作出很大贡献,渠道上也建起一座美丽的“天香桥”,见桥怀古,忆昔仰今,令人浮想联翩……

  伫立揽湖桥,依廊凝望,蓝天碧水,遥山近亭,四面风光秀丽,敞开胸襟,张臂招揽,似将一湖清波揽入怀中。静闭双眼,深吸一口气,顿觉心旷神怡,乐不可支。我正沐着阳光,尽情地观赏景色时,小外孙甘甘高兴地嚷着:“唷!白鹭,白鹭!”抬头仰望,只见空中一行白鹭掠过,有三四只停在南湖湖心小岛的树梢上,有的隐藏进湖边一片草泽丛中,这时,在湖中游荡的两只黑天鹅,突然挥动羽翼,拍打着水面,急切地向下游快速地飞奔而去。我好奇地说:“想不到这两只天鹅这么大个!”女儿对外孙说:“我们要保护鸟类,爱护环境卫生,保持好水质,过几年,南湖成为“天鹅湖”时,再陪外公、外婆来看天鹅湖好不好?”甘甘说:“好!还有端端妹妹也一起来!”

  在返回途中,脑海里浮现出明·正德年间举人,昌乐知县徐庆云诗:“谁凿灵泉窍,中流水一湾。风清时戛玉,月净水拖兰。曲折归吴海,纡徐傍佛山,千门滋秀发,终古自潺湲。”心想,时至今日,徐庆云若看到西渠变得如此之美,不知又该如何赞赏。


今日开化 金溪文苑 00003 西渠漫游 2023-03-30 2 2023年03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