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化 数字报纸


00003版:金溪文苑

龙潭那一抹青绿

伫立在“智慧泉”旁的龙吟亭
龙潭山泉水

  张蓓

  开化是一座山水之城,青山环绕、碧水奔流。

  龙潭,就位于开化县城北面,是芹江上游早年因筑坝防洪蓄水而形成的一片水域。龙潭之称,因密赛垅上有一自然溶(龙)洞而得名。密赛拢青山夹峙,潭水碧碧,空山幽谷,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人间胜景。

  小城正经历着一场持续高温酷暑的考验。高温下的人们,除了待在空调房里避暑,也在清晨和傍晚去往龙潭,吹风、戏水,寻觅一处清凉解暑之地。我也在多个清晨或傍晚,漫步于龙潭的山水之间,在一缕清风、一片白云、一颗闲心、一份随意中,感受这一方山水之静谧、感受龙潭这一抹青绿的风姿绰绰。

  (一)

  清晨来到龙潭的时候,晨雾霭霭、白纱飘渺。远近的青山、绿水,像是被笼罩在薄纱之中,若隐若现。

  静谧的山水,清新的空气,潺潺的溪流,啾啾的鸟鸣,还有芹江里时断时续传来的、妇女浣衣棒槌敲打衣物的声音,以及芹江里的垂钓者、游步道两岸三三两两走动的人影,构成了一幅既朦胧又生动的龙潭晨曦图。

  龙潭上有一座小巧的公园,曰“龙潭公园”。三面临水,半岛状的公园几乎将大半个身子都卧在了龙潭的怀里。公园虽小,却是一应俱全。高大葱郁的树木、曲径通幽的小径、汉白玉的防洪栏杆、古朴的六角歇脚凉亭,还有清新湿润的空气、沙沙吹响的山风、大理石铺就的地面以及崭新的健身器材,这里的确是一个极好的居民纳凉休闲之去处。

  我站在龙潭公园的“钟秀亭”前,倚栏远眺,连日来的高温炙烤,使得近期的龙潭之水,未能漫过坝顶。龙潭由此少了几多奔腾流泻的狂欢,却多了几分如少女般沉静温婉的气质。青绿的水面,袅袅飘忽着几许轻烟,水面偶有鱼儿雀跃、白鹭、鸳鸯游弋而过,这些都为清晨的龙潭增添了生动的一笔。

  漫步在龙潭的大坝上,天空碧蓝如洗,江面无风,江水似镜。绿水倒映着青山,青山映衬着绿水,盈盈一水间,默默而不语。眼看那一脉绿水,自北向南从密赛垅的大山深处缓缓流淌出来,像是飞天甩出的长袖,既绵长又妙曼。在青山和绿水间,乳白色的烟岚似轻柔的纱巾,飘荡、弥漫在两岸的山间和腰际。这些烟岚好像是来自青山上的茂林深处,它们飘飘袅袅,一点一点地往上升腾。当天空中飘来一簇云彩时,山顶的那股烟岚就最先靠近了云彩,以一种不易被人察觉的速度融入云层,最后就和云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了。

  我遥望龙潭西面的上溪村,村口有几株沧桑遒劲的百年大樟树昂然舒展着繁茂的枝叶,层层叠叠、郁郁葱葱,一树浓密的绿荫斜斜地倒映在龙潭里。顺溪而下,樟树底下几栋彩墙靓瓦的民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田塍旁。上溪村靠山而居,枕水而眠,一丛丛青绿葱茏的翠竹含羞地低垂着眉目,守候村庄,守候风景,亦守候着四季。村口的青石河埠头上,村妇在浣衣、杵衣。太阳出来了,霞光照耀在龙潭的水面上,星星点点、万丈光芒,也给上溪村织出了一张五彩斑斓的网。

  (二)

  晨曦中,张大伯像往常一样早起,他来到了龙潭公园锻炼身体,锻炼完了顺便到龙吟亭旁的“龙潭仙泉(智慧泉)”,拎两桶山泉水回家。这个习惯他已经保持近十年了。而这个时候,和张大伯一样来“智慧泉”取山泉水的人,也一个接一个地多了起来。

  塑料桶、水壶、可乐瓶,各种容器都派上了用场。手提的、肩挑的,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车搬运的,样样都有。小伙子利索,一手拎一只十公斤重、装满泉水的桶,走了;老者扶着自行车,两把水壶架在车后坐上,来了。他们一边从泉池边接取山泉水,一边互相笑着打招呼,清晨的龙潭,就这样热闹起来了。

  沿着一条古朴蜿蜒的石板小径,曲曲折折靠山向前延伸,转过几道弯口,就到了“龙吟亭”,亭内的楹联上写着“两岸青山飞白鹤,一潭碧水卧苍龙”。

  原本我也是经常在龙吟亭旁的“智慧泉”接取山泉水的,可是因为近期的持续高温天气,并且一大早,龙吟亭这边就被清晨的太阳照射得无处躲藏,实在是热得有点吃不消了。我便改变了路径,从上溪村这边“隆隆咕”家门口经过,从去往干头山的这条路进入龙潭深处,接取山崖边的山泉水。这条龙潭西面沿山势开掘出来的小径虽然整个路况是粗陋了一点,但沿着这条古朴的山间小道,我也意外收获了一个更加静谧、清凉的龙潭风光。

  龙潭西边的山泉水,既清凉又野趣横生。泉水从路边的山崖洞内汩汩流出,似乎是永不枯竭的。这儿的泉眼有五六处之多,但只有三处水流量较大的泉眼,被人用长长的毛竹片、角铁从山洞中接了出来。带着塑料桶、水壶等用具来这儿接水的人也很多,大家虽不用排队等候,但接满一个,马上就会有下一只塑料桶立刻续上,也是时刻都不耽误接水的。那接满山泉水的塑料桶,裸露在空气中,过不了一会,桶壁上就会蒙上一股雾气,凝结成一颗一颗晶莹透亮的水珠,缓缓滴落下来。

  我蹲在泉眼旁,用手掬捧畅饮山泉水,一股清凉从喉咙钻进肺腑,暑气顿消,真是“清清亮、透心凉”啊!接着我掬捧山泉水一遍一遍冲脸、冲手臂,一种在夏日里难得体验到的清澈、清凉之感涌遍全身,让我恋恋不舍。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在知了声声和鸟鸣啾啾中,我沿着蜿蜒山路往里走,山风习习扑面吹来,眼前是一帘幽深的碧水,呼吸的空气里氧气含量满满的,让人很惬意。一抹青山拍岸溪,我悄然推开了碧水掩映的门扉,跌入更深的龙潭,感觉整个人就被那一抹青绿包围了。

  一潭碧水、一脉青山,两两相依。开化的龙潭,是一幅绿色的、立体的山水卷画轴,一如王希孟、江参的《千里江山图》:群山杂沓,山势绵亘,层峦起伏;潭水逶迤,溪壑幽远,滴水淙淙;草木葱茏,远树朦朦,山花竞放。当龙潭深处的山风微微吹来,青山绿水、波光荡漾。两岸植被茂盛又葱茏,一潭碧水依恋着一抹青山,自然和谐、清新隽永。

  幽幽龙潭,巍巍钟山。碧水中有鸳鸯游弋憩息,白鹭拍翅飞掠,“惊起沙汀鸥鹭,点破暮天寒碧,极目楚天长。一抹残霞外,云断水茫茫。”龙潭的山间路上,如果有诗人经过,诗人一定会说:“烟云千里,一抹西山翠”“水寒江静,浸一抹青山影”。开化的龙潭,是“一抹寒青有无中”的诗意,是“遥远的山色似无有”的画境,是“手指蘸着青葱色”、是“青靛水一抹一抹,抹出的青山朵朵、云层簇簇和团团。”

  在龙潭,如果不作精致的工笔画、山水画卷的比喻和猜想,那就只在青绿色的风光里,写意地点上几棵树、一帆野渡、几丛芦苇、几只野鸭这些龙潭里常见的景物,也会让人想起那一抹青烟浮荡在野外蒹葭之上的《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摇荡,碧水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三)

  在开化的古代文献中,曾有《龙潭岩室》为题赋诗:“凿谷成石室,俯瞰即龙潭。灵水深难测,从云近可含。悠悠光上射,翼翼影低涵。高下皆仙景,登临顾再三。”

  开化龙潭,是人工凿成的山谷,盛满了自然的山水。灵动、秀美的景色中,俯瞰龙潭,水深潭碧难测其深度。悠悠的太阳波光射向碧玉的龙潭水面,影影翼翼的、浑浑沌沌的倒影在水中,蕴涵着、荡漾着。亲临龙潭,近水可掬捧畅饮;远望龙潭,水面则似乎可以和云天接吻。登上钟峰顶上眺望龙潭,眼前仙境般的景色,令人应接不暇,只顾得赞叹了。

  翻阅史书资料,早在明代崇祯的《开化县志》中就有文字记载:“龙潭,县东北钟山下,长可三里,两涯高山,潭中多奇石,石裂处龙鳞隐然。遇岁旱,当于此激龙致雨。”这些文字记录中“潭中多奇石”与当今开化文人把玩文房,常常用“龙潭青石”制作“开化砚台”的喜好,不谋而合。而“遇岁旱,当于此激龙致雨”,也与开化民间百姓的口耳相传中,古代遇干旱天气时合邑民众会在县令的带领下,在龙潭口设坛跪拜、祭祀求雨,之后开闸龙潭蓄水浇灌农田的习俗,不期而遇。

  清光绪《开化县志》里说:“龙潭,盘曲深邃,为众鳞聚会所。每当春涨后,居人禁止捕鱼。经冬则网罟兼施,获利倍蓗,恒以是为丰年兆云”。龙潭,盘曲而来,蜿蜒深邃,是各种鱼类聚集的场所。从每年的春天开始,溪流潭水丰沛之时,居住在此的开化人就开始禁止捕鱼。直到冬季,则放水开网捕鱼,大获丰收。居住于此的开化人恒久地坚持这种施养、捕鱼的模式,注重休养生息、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鱼儿年年都获得大丰收,捕鱼人年年都是兆丰年。可见彼时的龙潭,古代的人们就已经利用它来围潭养鱼了,同时因为捕捞有节制、懂得注重涵养鱼苗,所以龙潭养鱼每年都能获得大丰收。

  到了民国时期,地方文献《民国志稿》对于龙潭的记载内容仅剩下七个字:“龙潭,县北钟山下”。而恰恰正是这精练的七个字的背后,却是当时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民国是中国封建帝制进入近代宪制的时期,社会的发展、科技文明、商业经济都处于萌芽发展的状态,因而从史料记载来看,有封建遗韵的祭祀求雨形式和内容少了,而居住在龙潭附近原先靠种田养鱼捕鱼维持生计之人也少了,不少人已经去开店铺做买卖经商了,此时的龙潭亦显得格外宁静。

  再往后,龙潭作为“潭”,作为“水”的记载,已是寥寥无语。当今的文献中再现它时,它已经演变成了“龙潭路”和“龙潭公园”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千余年的光阴里,它就像一个人一样一直在变化、在成长,在它完成了最初的使命之后,它又以新的模样踏上了新的征程。然不管以何种身份、何种模样出现、再现,它润泽这一方水土的初心始终未变,它泽被这一片生灵的职责始终未改。

  今日的龙潭,不但集灌溉、发电、泄洪、饮用水取水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而且在保护生态环境、呵护青山绿水,建设国家公园的新时代背景下,经过再次整修大坝、增设亲水平台、游步道,绿化美化自然水上生态环境、增加大波浪型景观设置等,龙潭,现如今已成为小城开化的一处美丽的景观公园了。

  俯瞰即龙潭。爬上钟山顶峰,站在山顶眺望,龙潭,那一抹青绿,自北面绵延而来,尽收眼底,它流淌的水,养育着一座城。


今日开化 金溪文苑 00003 龙潭那一抹青绿 2022-08-13 2 2022年08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