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化 数字报纸


00004版:今日视点

文章导航

我家有老兵

  老兵是一面红色的旗帜,是他们用血肉之躯书写了一抹抹红色,更是他们用坚毅的脊梁,给后人撑起了和平的盛世。倾听老兵故事,传承奋斗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开化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开化传媒集团推出“我家有老兵”有奖征集活动。活动自开启征集以来,吸引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各类老兵故事精彩纷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开化人身边的老兵故事。现选登部分老兵故事,以飨读者。

  婆婆徐秀文:绿军装到白大褂 退伍不褪色

  “看,这就是我的婆婆——徐秀文。”

  一张张定格的照片,记录着她的军旅青春。

  1950年,13岁的她参了军,在部队当过卫生员,也进过文工队。1954年转业到嘉兴省立第三医院,1959年到宁波医科专业学校学医,1960年分配到开化县省立煤矿医院,1963年调到华埠区卫生院(1989年升格为开化县第二人民医院)。

  她在部队曾立过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转业到地方工作以来,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市级优秀知识分子、市级最佳医师、市级巾帼建功先进工作者、市级白求恩式医务人员,还多次被县政府、卫生局、医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医务工作者、五好干部,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杂志发表。面对这些荣誉和成果,她谦虚地说:“荣誉是过去的,我只是在做着该做的事。”

  从绿军装到白大褂,她始终退伍不褪色。工作时间长达65年,像一颗钉子一样铆在一线,退休之后毅然选择返聘回岗,与最挂念最不舍的患者在一起,继续发光发热,发挥自己的专业专长,解除患者痛苦,呵护生命健康。

  自1995年办理退休后,她又坚持了18年,一直没离开热爱的岗位,直至2015年78岁高龄才正式休息。今年已经87岁的她,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病,每天最常念叨的事情就是让我们送她去医院上班……她真的非常热爱她所从事一生的事业。因为母亲的直接影响,儿子徐凯也成为了一名医生。在他的记忆中,母亲为工作总是早来晚走,勤勤恳恳,上班时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午休时还能看到她劳碌的背影,每天总要延迟两三个小时下班,下班前一定要巡视完内科病区的所有病人,才能放心回家。

  纵览她的人生履历,她像一团永远燃烧的火,烧化病痛折磨,温暖患者心窝。

  太公周德仁:脱下军装,依旧是“最可爱的人”

  我的太公今年91岁,是位孤儿,1949年4月参军,时任团部通信员。先后参加过多次战役,1951年2月入朝作战,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荣立三等功。

  太公常常对我说,他最珍惜的物件是他穿着军装的入伍照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以及一个“破破烂烂”的旧茶杯。有人好奇,一个旧茶杯有啥好珍惜?有一次我也是这样问太公:“杯子这么旧,怎么还不扔了?”老太说:“这可是太公的宝贝!”我定睛一看,原来杯子上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这是当年抗美援朝战争的纪念品。

  每当看到影视剧中相关战斗画面时,太公就精神十足地哼唱起一首歌:“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我永远为你自豪,最可爱的人,我的太公!

  外公余元利:把军歌和军礼融入血肉

  我的外公余元利今年94岁,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因为年事已高,他虽然无法记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一字一句,但熟悉的旋律早已印刻在脑海中。每当唱起这首70年前的战歌,他总是眼眶湿润,声音却是铿锵有力。

  1949年入伍,1950年入朝作战。保家卫国,是他的初心。当时,外公主要负责军用物资运输等工作,因为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头部和手臂上的地方曾被弹片击中,至今还留有伤疤,曾荣获过集体二等功、个人三等功。

  外公回忆说:“这双鞋子是我们回来之前,朝鲜人民为了感谢中国志愿军送给我们的。”他还用简单的朝鲜语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朝鲜人民一直说‘中国人好,这个送给你。’”这双珍贵的鞋子,外公珍藏了60多年。

  战争期间,外公不仅学会了识字,还成了文艺演出的小组长。匍匐前进、子弹射击、扔手榴弹……这些他没有忘记,而军礼更是他此生最熟悉的动作。

  爸爸张平和:

  炊事班走出的特级厨师,如今是社区的热心“老娘舅”

  我的爸爸“老张”是一名炊事兵,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一直从事后勤工作。凭借精湛的厨艺和雕花手艺,拿到了国家级特级厨师证。家中有一叠印有部队番号的骨碟,它们的年纪比我还大。

  转业回到地方后,爸爸凭着自己的手艺开过几年饭店,临退休前当起了社区工作者,凭借着军人本色,迅速融入社区工作,成了街坊口中的热心“老娘舅”。

  2020年、2022年初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他手里的掂勺换成了喇叭,军装换成了防护服。在我心中,这名老兵的形象更加伟岸了。


今日开化 今日视点 00004 我家有老兵 2022-08-03 2 2022年08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