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汤瓶和它背后的美食故事
![]() |
爷爷传承下来的汤瓶 |
![]() |
炭火炖制汤瓶鸡 |
![]() |
余身和在烧制汤瓶鸡 |
![]() |
途中饭店 |
日前,汤瓶鸡烹饪技艺被列入我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钱江源的途中饭店,烧制的汤瓶鸡是一绝。
途中饭店,余身和夫妻经营了几十年,是开化美食界的一张名片。《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曾多次点赞,有次甚至说“到途中饭店,走进去不用点菜,道道菜都好吃!”更有食客,周末携上家人专程驱车几百里,从上海、宁波、南京等地赶来品尝这里的汤瓶鸡、清水鱼和各种山乡野菜。
这里的美食为何如此受追捧?背后是余身和他们对山乡的炽热情怀和对美食的独特认知。
今天,我们就从店里的招牌菜汤瓶鸡说起。晓彰/图文
爷爷奶奶汤瓶技艺获好评
说到汤瓶鸡,不得不说起余身和家用的汤瓶。他家有个一直珍藏着的老古董,从他爷爷手上传下来。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汤瓶。光绪三十四年夏,天降大雨,山洪暴发,河水上涨,小山村岭里一片汪洋。
余身和的爷爷余崇星走村入户提醒村民要做好安全防范。傍晚时分,他发现不远处淌来几大袋东西,打捞上来一看居然是一袋袋汤瓶。一清理,居然还有十来个是完好的。
“崇星啊,这汤瓶用来炖饭给儿子吃吃看。”余身和奶奶说。
“好香。”没想到,余身和的爸爸——当时年少的父亲余观桃边吃边笑,从此爱上这一口汤瓶饭。后来,余崇星的妻子姜银丹又用汤瓶煲汤、炖菜,到了中秋、春节家里的鸡也用汤瓶炖上了。一家人吃着汤瓶饭、汤瓶鸡,那个香味弥漫到了左邻右舍,邻居们纷纷上门来借汤瓶用。
外村有个教书人,就是当年在小私塾教书的先生,听说余崇星家的饭菜做得好,就告诉余观桃说要到他家里吃饭。听说先生要来吃饭,余崇星夫妻俩也是了一个晚上没睡好。那天傍晚余观桃从私塾里带回了先生,大家喝着汤瓶鸡汤、品着汤瓶饭,先生一个劲地叫好。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余崇星夫妇俩在村里开起了一间小饭馆,不仅教书先生常年搭伙在小店,七里八乡的生意人来村里,都会在他家的饭馆用饭,一时间他家的汤瓶鸡、汤瓶饭在当地出了名。
余身和继承技艺开起饭馆
物转星移,世事变幻。后来,余身和父母离异,年幼的余身和随母亲到了马金徐塘。村后山有个烧汤瓶的窑,余身和平时与村里的小孩子都在窑口玩,从小就对汤瓶有着不一般的情感。
文革期间,徐塘的窑受到破坏,生产队按人头分了一批汤瓶。那一年他9岁,自己寻思着跟着母亲与继父一起生活,不如回到岭里与父亲爷爷奶奶一起,还可以在小饭馆里帮帮忙做做事,总不会吃了上顿没下顿。
母亲也理解儿子的想法,临行前给他整了套新衣服,流着泪水告诉儿子:“妈也是没办法,你想去你爸那,就去吧!家里几十个汤瓶你也带上,估计小饭馆里也用得着的。”余身和清晰地记得,那个清晨母亲在村口送别他的情景,他推着独轮车,车上满满地装着一车汤瓶,从马金徐塘推到岭里,走了整整一天。
时间飞逝,余身和慢慢长大成人。随着爷爷奶奶的去世,加上当时小山村相对封闭,来来往往的生意人少,小饭馆生意越来越差,父亲也就无心经营小店。期间余身和在父亲的介绍下与当地一个油漆师傅学起了油漆手艺,后来成了家,日子也算过得去。
直到1985年,余身和与妻子余菊香商议,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搞活,来来去去的生意人肯定会多起来,来到开化肯定要吃饭,不如重操祖辈旧业,开个小饭店。毕竟自己有用汤瓶炖鸡、煲饭、煲汤的技术,家里还有一批“宝贝”——自己小时候从徐塘推来的一车汤瓶。
说干就干,夫妻俩在西坑镇上(齐溪镇)开起了饭店,取名“春燕饭店”。
苦心经营换来好评如潮
没想到一开张生意红红火火,他推出的汤瓶鸡不仅本地人爱吃,就是远在黄山的客人也慕名而来。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原来的小店也容不下南来北往的客人,夫妻俩一商议,1991年初把饭店从镇上搬到齐溪水库边上的马岙(也就是原来钱江源水湖山庄一带)。7年后随着旅游的兴起,为配合政府建设水湖山庄和游客服务中心,又迁建到现在的位置,后来“春燕饭店”又改名为现在的“途中饭店”。
汤瓶鸡能成为开化美食的一个代表,一方面是选用汤瓶炭火炖制,另一方面离不开鸡的选用。途中饭店选用的是农家小鸡,一般要长到180天后。而鸡吃的食料均为农家谷物和糠粒,长年放养在山林荒地中,确保鸡肉的松驰。
当然制作技艺也很讲究。他们三代人为了烹制好一只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一般将鸡分成龙凤两半装入汤瓶温火慢炖,所以还给取了个好听的名儿——途中龙凤汤瓶。
随着年纪的增大,今年六十有余的余身和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把开化的美食传承下去。这些年在店里帮忙的伙计都是本地的村民,余身和夫妻有意识地培养这些乡里乡亲,把烧汤瓶鸡等菜的技术教给他们,让乡亲们一起来经营。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开化美食越来越受欢迎,他希望一批批走进钱江源国家公园的游客,都能吃到开化地道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