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 话垂钓
老松
天气一天天暖和起来,江边垂钓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趁着午后的暖阳,我也随众人来到江边,架起鱼杆,开始垂钓。这时几只白鹭排成一行从眼前飞过,落在远处的沙滩边。我不觉吟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唐朝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一诗。
夜来再次翻读《唐诗三百首》,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唐朝人喜欢垂钓。《唐诗三百首》中,有关渔翁、渔船、渔获等与垂钓相关的诗就有二十多首。《唐诗三百首》一书以外的唐诗中,更有许多描写垂钓的诗句。张志和可以说是写垂钓诗最多的唐朝诗人了。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除了入选唐诗三百首的《渔歌子·西塞山》一诗外,以渔歌子为名的垂钓诗就有五首,另外还有不少流传较广的垂钓诗。
唐诗作者大多为文人学士、达官贵人。他们写垂钓,决不单单是为了垂钓得鱼,大多是以垂钓为名,或抒发感慨、或借古喻今,也或者表达某种情感追求。白居易《渭上偶约》一诗写道:“昔日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白居易在渭河边垂钓,想到的是七十岁的姜子牙同样在渭河边垂钓,但钓人不钓鱼;在渭河边偶遇周文王,并协助周文王打败横行无道的商纣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从此渭河垂钓就成了等待时机、建功立业的千古美谈。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同样说的是姜子牙在渭河边的碧溪垂钓偶遇文王的典故。柳宗元作为唐朝中期王叔文革新集团重要成员,在革新失败被贬边远州郡后仍不改初心,决不与腐朽势力妥协,写下了千古名篇《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孟浩然满腹才华却无人提携只能闲居在家,碍于文人的面子又不好直接求人办事,只好写诗给张丞相说自己闲居在家有负朝廷恩德。“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求托之心还是曲折地表达出来了。
当然大多数唐诗写垂钓,还是赞美大好河山,表达一种愉悦和享受的心情。看到的是“桃花流水鳜鱼肥”“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杜甫·秋兴诗);体会到的是“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悠然自得。
许多唐诗真实描写垂钓收获的快乐和喜悦,充满了生活气息。诗人郑谷在《淮上渔者》一诗中写道:“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白发老爷爷钓得一尺大的鲈鱼,小儿孙们在岸边的芦荻丛中点燃了炊火,一家人喜气洋洋。一向严谨严肃的诗圣杜甫,在《江村》一诗中也以轻松的口气写道:“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李郢在《南池》一诗中描写了一家大小一起外出垂钓的欢乐场面:“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篱。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小男孩准备好了鱼饵,母亲搓好了钓鱼用的丝线,父亲边饮酒边钓鱼,日上两竿太阳已经升高,鱼儿正在觅食,不断地上钩,一家人在南池边发出阵阵欢笑。此情此景,很像现在人们举家在河边野钓野营,共乐融融。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西塞山依然矗立在太湖边,张志和曾经垂钓的太湖西岸,现如今垂钓者是越来越多了,垂钓已成为时下最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近年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如何进行文明垂钓,各地也有了更具体的规定。我想,无论何时何地,钓友们都需做到钓而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