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村“幸福公社”让村民更有幸福感
本报讯 (记者 吴雅璐) “吃饭、工作、日常保健都在‘楼’里,生活方便得很。”近日,在桐村镇门村村,74岁的村民陈水钗来到村委会办公室大楼一楼的“共享食堂”,花了5块钱吃了两荤一素的午餐。饭后来到隔壁的共富工坊,做起了来料加工。
“这个‘楼’就是我们的村委会办公大楼。”门村村党支部副书记、村监会主任童樟民介绍,门村村共有村民1200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260余人。为了有效应对“老龄化”问题,今年初,他们将其与优化村庄治理相结合,把村委会办公大楼整合成了集“共富工坊、健康驿站、文化礼堂、村民议事堂、共享食堂”为一体的阵地,为老年群体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交流平台、就业岗位,成为留守在家老年群体的“幸福公社”。
日常免费量血压、测血糖,60岁以上老人优惠就餐,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送餐上门,共富工坊提供来料加工岗位……除了以上服务,村里还定期召集老年群体齐聚一堂,通报村级重大事项,共晓村情、共商村事,大事小事都能得到解决,这一项项举措也让村民更有获得感与参与感。
在村委会办公室大楼不远的西蓝花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干活,村民程丁文也在为大家分派工作、登记工分,而这些都是他的义务工作。
“村里为大家着想,我们也想出一份力。”程丁文说,他今年71岁了,是一名老党员,不久前,自己和其他20多名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乡贤一同响应村里号召,组建了“五老”治村团队,参与到村庄风貌整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矛盾纠纷化解等一线工作中,为村庄发展贡献力量。
“服务不出楼、矛盾不出村。”桐村镇党委书记徐祝安说,门村村的“幸福公社”将老年群体转变成了发展主体和治理主体,走出了基层治理新模式。接下来,桐村镇将在各村推广“幸福公社”模式,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