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化 数字报纸


00003版:金溪文苑

古埠“义渡”

  张蓓

  清晨,姚家古埠的溪水缓缓流淌,水波轻轻拍岸,碧绿如玉。千年古埠头杨柳依依,清风徐徐,宛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画。

  姚三古摇着橹,渡船在河面上来回穿梭。时空转换间,到他这里,已经是古埠“义渡”传递的第三代了。

  河水悠悠,义渡沧桑。

  当年,姚三古的本家祖宗姚家村富户姚公禄捐田募资、置产建渡时,曾立下明文规定:其一,为确保渡船安全,摆渡之人须择一本村熟识水性、且品行良好、身板结实之人担任;其二,义渡诸代相传,以垂永远。过渡人不交过路费,摆渡人不收买路钱;其三,义渡是义务劳动、公益服务,渡工要靠自己去“打活粮”维持生计,养活自己。

  或许当年的老祖宗姚公禄自己也不清楚,这样严苛的义举,能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能在自己的家族传承里,流传下来多久。

  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义渡”的竹篙传到姚三古手上时,就不仅仅只是一根竹篙了。和竹篙紧紧捆绑在一起的,还有姚家摆渡人的诚信、善良、奉献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还有祖祖辈辈“渡人既渡己”的承诺;还有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贫寒和必要时能奉献自我的精神。

  这一切叠加在一起,就是要求讲究一个“义”字,姚三古要做的事儿,就叫“义渡”。

  在公路和桥梁都不发达的年代,姚三古的“义渡”,一直就是姚家村村民外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出行枢纽。而这个古埠头,也是姚家村连接对岸及周边村庄底本、杨家、青山头、村头等乡村集镇最重要的交通往来通道。

  姚家村村民从古埠渡口带出去自产的蔬果、茶叶、油、蜂蜜等土特产销售,又从外面的集市带回食盐、肥皂、农具和布料等生活物资。

  村民在古埠渡口送儿郎出去求学,又送老人外出求医问药。村民从古埠渡口热热闹闹地迎回媳妇,又吹吹打打地嫁出闺女。可以说,姚家村村民的生活、生计,似乎一刻都离不开古埠渡口。

  在姚三古看来,古埠头的渡客好像永远都是着急的,深怕自己会被落下,往往是姚三古的渡船尚未完全靠岸、停稳,就会有渡客争先恐后地上船。

  姚三古就这样每天看着他们上船,又看着他们下船,他淡定地摇着自己手中的橹,帮助村民渡河。

  姚三古始终坚信,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因而姚三古摇摆渡船始终都讲究一个规矩:渡船从不超载、从不收钱,如遇发大水,任何人求他,他都是坚决不允许摆渡过河的。

  姚三古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每天看着南来北往的渡客,大清早的,大老远地赶来姚家埠头坐他的渡船。渡客们看见他时,远远地就会挥手喊他一声:“老姚,等等我!”

  然后,渡客上得船来,打开随身携带的塑料袋、蛇皮袋,或者翻动随手拎的跨篮,拿出里面的物品,客气地馈赠他一些。姚三古总是感激地点点头,然后收下。

  还有一些渡客,会在节日、喜庆日、杀年猪的日子里,早早地喊他回家吃饭,约他去家里过节。姚三古日日凭着善心摆渡,他在姚家村可谓人缘极好。

  一辈子做个摆渡者,姚家村人对老艄公姚三古都特别敬重。因为村里人人都知道,他在这条河面上到底摆渡过多少行人、货物。他日日撑篙的双臂和后背,又曾流下过多少辛劳的汗水。

  “注意安全喽!船要开喽!”

  此刻,看着上船的人差不多齐了,姚家古埠头的老艄公姚三古一声大喊后,坐在柳荫树下抽旱烟歇息的他,先把一顶旧凉帽往头上一带,接着又把烟杆头往自己的鞋后跟敲了几下,然后就回到船上去了。

  “开船喽!”“坐好喽!”

  姚三古双手一使劲,竹篙一撑,橹一摇,船即刻听话地调转头。

  归去来兮!

  只见姚三古站立船头,迎着风,船橹使出浑身解数,在金溪水里尽情撒欢,竹篙搅得水面哗哗作响,直把姚家村一个寂寞的午后以及一个个青涩的日子,都摇曳得水花四溅,心花怒放。


今日开化 金溪文苑 00003 古埠“义渡” 2023-08-02 2 2023年08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