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化 数字报纸


00003版:金溪文苑

邂逅朱熹文化广场

  朱方洲

  6月7日是全国高考开考日,我有幸邂逅朱熹和高中母校,至今仍感机缘巧合、意味深长。

  那天下午去老家马金镇办完事,顺便去久违的老街走走。因母校马金中学曾经就在街上,后来被搬迁到外面去了,原址被改建成一个希望小学,留下几棵数围大的古樟还痴情地守着,只要有机会,总要进去看一看。

  进入老街不远,见右侧有处新飞檐翼角,过去一看原来是下街村委会,门前广场地上赫然镌刻着一行朱熹《听雨轩》:“试问池塘春草梦,何如风雨对床诗。”不禁暗自赞许此地不愧是朱子遗教,文脉流长、文化馥郁,性灵之气扑面而来如沐春风,顿时使这条不起眼的小街有种“无边光景一时新”之感。

  等一条街走到头兜转出来,有人告诉我前面就是朱熹文化广场了。早就听说前些年镇上建了一个纪念朱熹与包山书院之渊源关系的场所,向往久之。走进广场公园刚转到右侧又是一惊,只见马金溪盈盈一水对岸赫然立着一块大大的金字招牌:开化县马金中学。因为长期在外工作生活,搬迁后的母校竟吝于一见,可谓梦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是那里静静的,没有书声琅琅、人来人往。猛然想起,今天是全国高考首日。朱熹-包山书院-马金中学-高考,这几个关键词此时此刻被紧紧地串在了一起,我的这趟行走顿时变得神奇起来。我立刻领悟到马金中学迁址的意义了。只是眼下有点晚,打算下次找机会慢慢寻访。

  瞻仰过雄伟的“包山遗韵”牌坊,浏览了“小镇客厅”文物陈列馆,穿行过荷叶田田池水泱泱的方塘,最后站到了广场上朱熹巨像跟前。我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寂寞和遗憾:偌大的朱熹文化广场,除了我们几个别无一人。朱熹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读书种子”,南宋以来曾被历朝历代从祀于孔庙专祠为读书人所顶礼膜拜,而在涵濡教泽数百年之门生故地的高考日竟无人问津?

  开化山陬小邑,能与朱子交集实为历史性机缘。宋代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士人话语权增加,虽外患深重但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儒学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理学。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读书不再局限于科举和功名,而以探寻终极真理为乐;学界人才辈出、大咖如云、星河璀璨;论道讲学、交流对话、质疑论辩形成风气,“寒泉之会”“岳麓之会”“鹅湖之会”蔚为大观被传为佳话,形成了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湘学张栻、闽学朱熹、浙学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而以朱熹为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其内容致广大而尽精微,超迈十八世纪欧洲“崇尚理性”启蒙运动思想数百年。故而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其岳麓书院会讲期间,四方士人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出现了“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的盛况。其毕生心血《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来历代科举教科书,而其人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于是,马金村西包山之麓上的汪姓私塾逍遥堂上“听雨轩”注定成了历史的“网红”:淳熙三年(1176),私塾特聘吕祖谦为主教,不久朱、吕相约于“听雨轩”会讲论道达九日,史称“包山之会”。之后,张栻、陆九渊等大咖纷至沓来切磋讲学,并留下《听雨轩》诗5首以纪其盛。相传,朱熹回去后仍兴犹未尽作了《观书有感》,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字里行间,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那种如切如磋、穷理悟道的内心欣悦。

  自此一会,听雨轩名声大噪,汪氏扩建听雨轩为包山书院,慕名前来求学的学子络绎不绝,遂发展成为与杭州西湖书院、东阳八华书院、婺州正学书院齐名,并列浙江四大书院。此后,朱熹讲学足迹遍布开化,推动当地学风大盛、弦歌不断,一时成为全国学术重镇、文化高地。据史载,自北宋初建县至清末,开化先后建有县学1个、书院27个,培养和造就贡士588名、举人215名、进士214人、状元1人,个人专著261部(卷),其中入《四库全书》有13部137卷。

  惜乎“包山之会”作为朱熹学术生涯最后一次会讲并对其哲学体系创建产生重大影响的盛事长期不彰,远不如其他会讲的影响大。既是史家之缺,也是开化之憾。因此,大力挖掘包山书院文化遗址,深入揭示宋代以来开化学教人文盛况,使马金溪这个钱塘江源头与朱熹心目中的“源头活水”神会激荡、交相辉映,既是史家之责也是开化之任。


今日开化 金溪文苑 00003 邂逅朱熹文化广场 2023-06-28 2 2023年06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