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化 数字报纸


00003版:金溪文苑

归路凝眸处 黄花一径秋

——记开化灵山寺

现灵山寺
灵山寺碑禁

  走在开化县老年大学幽静的校园里,阳光斜射在操场上几株有着一千余年树龄的古柏上,那古柏的枝枝丫丫顷刻间就显得愈发苍翠清亮了。我沿着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校园园林道路往里走,这里花木成荫、古风古韵,一座已经消失了的古刹,几块残破不全的石碑,随意摆放的石桌、石凳和马厩,以及那一只只肚皮胀得圆鼓鼓随处洒落的古代建房用的石柱础,都让我依稀感觉这里仿佛刚刚经历过一场盛大的佛事。张蓓

  灵山寺碑禁

  谁能想到,在现今开化老年大学的背后,竟悄然掩藏着一座古代的建筑——开化灵山寺。当我拨开校园南面靠墙的杂草荆棘,一块块残破的古代灵山寺石碑赫然横卧在草丛中。而当我再靠近老年大学左侧教学楼附近时,拨开一株观赏性的低矮柏树和一些花草,一块古代的青石碑——灵山寺碑禁,就静静地矗立在我眼前。

  这块清嘉庆十二年(1807)铭刻的灵山寺碑禁,历经两百余年风雨侵袭,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石碑记载:位于开化县西面六十步(作者注:以古代开化县衙、今开化县公安局为起步计数),宋皇佑三年(1051)建造的开化灵山寺,曾经香火旺盛、绵延不绝。彼时,开化合邑民众但凡遇到祈福祷雨之事,必来灵山寺祭拜求助。

  在寺院的右侧,栽种了一棵樟树,左侧则栽种了一片柏树,均禁止砍伐。寺庙后院的来龙山,山峦绵延起伏、偃然状如人卧,名曰“卧佛山”。寺庙周边约有五块耕地,种粮种菜,这些都是属于灵山寺院的寺产,不准倒卖盗伐,不准砍伐质押抵当。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灵山寺碑禁碑文,不仅让今天的我们了解了灵山寺当年的寺规,还详细罗列了历史上灵山寺盛况时所有的寺产,它甚至还提及了当年为什么会在寺庙前栽种下一片柏树。因为寺庙所处环境潮湿的缘故,木质建构的灵山寺院大殿内外时常会有白蚁的侵犯,而当年栽种这些柏树就是为了防范白蚁的侵害。

  今天,细读这块灵山寺碑禁,我们依照碑文所记载的文字内容,依然很容易就能推测出当年灵山寺庙的范围及地址,甚至连寺院周围的景物我们都可以加以想象得出一个大概的轮廓。如今,那株当年栽种下的千年巨樟依然枝繁叶茂地屹立在开化花山公园内,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洗礼,它依然苍翠遒劲、老态峥嵘,像一把撑开的巨伞,直抵苍穹。而那些柏树的宝盖,风华亦不减当年。时间在这些古树的身上流逝得很慢,但古树所荫庇的恢弘庙宇,却早已不见了踪影。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在微风中,在细雨下,唯有枝叶摇曳的光影依然如故,默默诉说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当年和往事。

  古风遗韵灵山寺

  根据史料记载,古代的开化灵山寺,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寺庙,它紧挨开邑县衙不远,地址就在今天开化县西面的卧佛山脚下老年大学的校园内。

  清光绪《开化县志·通考志》在《寺观》中记载:“灵山寺,县西六十步,宋皇祐辛卯(1051),僧清臣建。”到了明洪武庚午年(1390):“僧择善祖意建钟楼、地藏殿、千佛阁。”明永乐乙酉年(1405):“僧普赐建静照阁、圆通阁。”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修前后殿宇、装佛身。后又建造左右钟楼、鼓楼。”由此可见,自宋至清,开化灵山寺是经过几个朝代更迭、几代僧侣不断修建完善、扩大规模,才逐渐形成金碧辉煌、气势宏阔的楼宇的。

  而明代内阁首辅、《永乐大典》的纂修者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在他为开化灵山寺撰写的《灵山寺记》中写道:“至宋兴,有沙门(作者注:即沙门岛,今山东烟台市的一个岛屿,古代此岛屿系流放、囚禁犯人之地。因为岛上庙宇众多,佛门又名“沙门岛”)清臣,始建寺于山麓。诏特赐匾曰灵山。”后来在灵山寺修行的僧侣越来越多,灵山寺亦越来越被香客倚重时,又分三房扩建了灵山寺:“曰慈荫,居其中;曰静照,居其左;曰雄观,居其右。”据解缙记载,扩建后的灵山寺:“楼观相望,金壁煌煌,殿台之钜丽,钟鼓之铿锵,甲于开化。由是为丛林,至今五百余年,可谓盛矣。”

  从解缙的《灵山寺记》中,我们可以得知,开化灵山寺在宋皇祐辛卯年(1051)就有了建造规模,到明永乐年间,开化灵山寺已经金壁煌煌,殿台钜丽,钟鼓铿锵,作为当时开化县城最大、规模最宏阔的一座庙宇,灵山寺在这一片深山丛林的“卧佛山”之麓,已经香火兴盛绵延了500余年。

  今天,有关灵山寺的“碑记”,已经断成了两块,青石碑就静静地躺在老年大学校园内的沙石尘土中,几乎无法辨认,开化的考古以及文史工作者只能参考古籍中的地方文献史料,才能弄明白它的前世和今生、以还复它原有的样貌。

  环顾老年大学校园,开化灵山寺彼时的盛况已经不显,这里俨然成为了一方清静的求学之地。地上到处可见随意散落的明代柱础和清代的石桌、石凳,还有一个古代遗落的长马厩。一只只柱础圆润古朴,像一面面石制的大鼓铿锵有韵。而那一棵玉屏古樟,如今依旧香火旺盛,被开化的人们奉为“树神”,成了花山公园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还剩下的三株古柏,虽有遭遇过雷轰电劈,形象略微丑陋,但古木的风华亦不减当年。它们均作为“古树名木”,成为小城开化永恒的记忆。

  高僧名士

  在此留下印痕

  说起开化灵山寺,修意,是一位必须出现的高僧。修意,字无言,这位开化县城魏氏田家的孩子,是一位得道高僧,县志记载他样貌:“韵孤而貌寂”。修意最初受业于龙华寺,道圆后,至广灵。彼时,佛印祖禅道化方隆,修意尽得其师门宗。会佛印去广灵,里居士大夫与江公人表,皆请修意继承法席。然而修意力辞,坚持要回归故里开化灵山寺。修意在灵山寺结庵安居,取名之曰“安养”。直到绍兴八年(1138)四月已卯,修意沐浴更衣,召集众僧侣隆重告辞,后跌落在坐位上安然圆寂,成为灵山寺的一段佛门佳传。

  在距今1000年前的北宋年间,有一位年轻人带着家眷住进了开化灵山寺的西轩,在一棵长势茂盛的樟树下开始了他的寓居生活,他叫程俱,是开化县长虹乡北源村人,累官居徽猷阁待制。出生于书香门第的程俱,此刻出仕已然七年,却因直书上陈表奏,惹怒了皇帝,被敕令为“上书议论时政”而列为“人邪”等,遭到了皇帝的责罚。程俱黯然离场时,时年二十五岁。厌倦了官场漂泊的程俱,又因父亲早逝旁无兄弟只好暂时寄住在开化灵山寺,且与高僧修意结为忘年好友。心绪苦闷的程俱在灵山寺寓居的日子里,得到了修意的开导和生活上的照顾。程俱在后来的文章中写道:“那段时间我非常忧愁烦闷,常常去找修意禅师。和他交谈,我总会忘记时间,他总能使我不再受困于自己所处的窘境和世道的艰难。”后来,程俱还写下了《题灵山息轩》的诗句:“忧忧尘劳客,谁能一念休。向炎皆渴鹿,犯稼剧奔牛。舟壑虽无住,江河竞不留。超然随万境,转处实能幽。”这首诗是程俱在劫难之中真实心境的写照。修意圆寂,程俱还专门为他撰写了《座塔铭》《安养庵记》《衢州开化县灵山寺大藏记》等。

  衢州人赵抃,字阅道,宋景祐元年进士。官至殿中侍郎,参知政事,号称“铁面御史”。赵抃在未第时曾在开化县村头镇余仁合双竹园义学教授弟子,晚年隐居开化,曾就读于开化萃清阁,卒谥“清献”。赵抃当年为开化灵山寺写了一首诗《灵山禅寺》:“我为灵山好,登临到日曛。岩幽余暑雪,钟冷入秋云。篇咏惟僧助,尘凡与俗分。明晨入东棹,因行识吾文。”

  还有明代参与修纂《永乐大典》的徐曦,字叔斋,开化城内大桥头人,授道州学正,玄宗擢楚府伴读。他在《灵山寺》中吟咏:“几年厌薄宦,此日喜重游。坐爱三生石,吟登百尺楼。幡幢还缭绕,方丈足清幽。归路凝眸处,黄花一径秋。”而时隔不久,《永乐大典》的纂修人之一,卫府左长史,仁宗、玄宗、英宗三代皇帝之师,开化县华埠人金实,亦登上灵山寺瞻仰,并写下了《林山寺记》《静照圆通阁记》等著作,留存于开化古代志书中。

  烟雨中的

  开化灵山禅寺

  千年光阴,白驹过隙。

  今天,在205国道开化段的灵山路,在开化县城西南面风景秀丽的丁坑弄,赫然屹立着一座金碧恢弘、气势雄伟的崭新的灵山禅寺。

  1995年,居士江秋凤(法号释妙音)来到开化,历经八年之艰辛,筹募资金,将已经破败不存的开化灵山寺从卧佛山麓,迁徙至开化县城西南丁坑弄,取名“灵山禅寺”。至此,开化的古刹重现昔日辉煌之气派。新建的开化灵山禅寺,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山门80平方米。上悬宁波天童寺方丈广修题额“灵山禅寺”,拾阶而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

  穿越历史时空,历经岁月磨难,时光在古木青藤间疯狂生长。在今年的这个盛夏,在难耐的酷暑里,蝉鸣声渗透日影、冷泉和幽光,上千年的积淀都流到了绿树浓荫里了。风吹动树叶、还有诵经声,飘落的树叶、走动的沙弥,菩提、香樟、枫香、银杏,还有古柏,似乎都是修行千年的高僧。双手合拢,我悄悄地退出灵山禅寺,离去的一转身,此岸是喧闹繁华车轮滚滚的红尘,彼岸是普渡众生的梵音世界。烟雨中的开化灵山禅寺,一直在默默地守望着开邑的盛世太平。


今日开化 金溪文苑 00003 归路凝眸处 黄花一径秋 2022-11-18 2 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