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村古韵
![]() |
留如藩
古溪源头宋村,原名宋川。从海拔890.2米的龙尾尖山脚下流出的泉水,潺潺地在狭谷中流淌,久而久之,将弯曲谷壑冲击成了33个弯道,至城东双溪桥,注入金溪,奔向常山港。
宋川,峰峦重叠,古木参天,山清水秀。是社会名流寻幽览胜、狩猎探险的好去处。据宋川村口拱桥石碑记载,北宋建隆年间(961-963年),就有山民在此落脚,繁衍生息。如今这个千年古村落,随着岁月流逝、社会变迁、生态环境改善,尤其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下,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成为拥有280多户、800多人口的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我出生、成长在这里,抚今忆昔,不禁浮想联翩,现根据有关史料和个人回忆,记载下一些乡风民俗,聊以表达不忘故土的情怀。
宋村村名的由来
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宋村留氏宗谱》载:“宋川留氏,自先世祖昱公,自闽迁衢,传至七代应祖公。应祖公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9月,其游猎至开阳三都,览其山环水绕,当为神灵毓秀之区,爰卜居於斯,然以‘宋’为村名,以示不忘宋也。”应祖公,字定叔,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进士,以知郡遗泽任福建提刑,累赠奉直大夫,娶江氏。卸任后,归隐衢州沧州(即今大洲镇)地方。生三子,名子迈、子造、子迪。三子子迪去世后,葬开化三都宋村礼山……
“宋村”村距今虽逾900多年,但地以名传,名以传人,卜世卜年,绳绳继继,如今宋村留氏家族已达60多户300多人,他们在开化各乡镇及在外各地,从事各行各业,可谓人丁兴旺,事业有成。
一条古道达帝都
从开化县城向东北逆水而行,有一条通往遂安(今淳安)的古道,翻越宋村岭,经五、六都,抵金竹岭(古称訚岭),便是与遂安交界的夏峰村。
据光绪年间《开化县志》载:“金竹岭,县北六十里,古时设巡检司署……”清代墩上人士余绍乾《巡检故址》诗云:“时代迁流世事殊,采风名实不相符。斯人寂寞声称在,此地荒芜物色无。自古关征当要道,迄今管所改良图。司分金竹千秋采,我里光辉达帝都。”
这条古道,原为本县五、六都地方儒士学子赴京赶考必经之路,也是皖浙客商为抄近路而往返的商贸要道。然而因方言不同,常会因误会而闹笑话。传说古时衢州有经营金银首饰的师徒二人路过金竹岭,在凉亭歇息。这时见远处有两壮汉,手中拿着绳子,赤膊光膀,挺胸凸肚,大步走来。师徒二人怀疑遇到歹徒,便到凉亭背后躲避。两位壮汉进入凉亭,便粗声粗气说:“凉亭打坐,打火吃烟!”边讲边掏出腰间的打火刀,在打火石上嚓嚓划了几下,点燃旱烟筒抽烟。另一位壮汉接着说:“肚子饿了,弄个苞芦粿吃吃。”并边吃边说:“大粿吃吃吃小粿!”师徒听语言行动,误认为他俩是在打暗号:“要大个的刺死再刺小个的。”于是立即走出来,跪地求饶。二位壮汉才知道师徒是听错方言,便说:“二位不要误会,我们路过这里,要到常山去买头牛回家耕田!”说完四人哈哈大笑。
古庙风情召乐康
宋村村后有座平岗古庙,据传明朝时,村民将原在十八洞前庙里的茆令公菩萨移到平岗时而建。庙宇坐西朝东,前后左右栽种水杉、红枫、香樟、冬青、桂花等树种,几百年来,这里枝叶繁茂,鸟语花香,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村里凡盛大的文化娱乐活动均选在这里举行,遂安庠生张名达《平岗古庙》诗云:“高峰迤逦下平岗,庙貌钦崇障一方。坐镇河山磐地轴,斡旋日月丽坊疆。承蒿音饷纷祈福,晏娱和平召乐康。春有兰分秋有色,年年北斗挹椒浆。”
对平岗古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还是宋村村民开展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如搭台唱戏、正月迎菩萨过新年、“正月廿”迎龙灯等。这些集体的娱乐活动,不仅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而且也促进了村民和睦相处、团结互助。
宋村“正月廿”的板灯龙,其数量之多、装饰之美,可谓别有特色。180多条板龙灯,每板长6尺、宽5寸,每板有四盏绘有梅兰竹菊等图案的栀子形灯笼,间隔插上彩旗,旗面有刘关张等古代英雄人物并挂着飘带。龙头龙尾各置有雕刻套彩大小灯笼3-4只。早上10时左右,各祠堂村民扛着板灯在平岗庙前集结,鼓乐齐鸣,绕村道巡游并进场地舞灯。傍晚时分,点燃蜡烛,灯火辉煌,形似长龙,绕村巡游,全村各家各户,门口红灯高挂,当龙灯路过各家门口时,男女老少点香叩拜,鞭炮齐放,迎接龙灯,其时全村处在欢声笑中,迎龙灯活动进入高潮。最后,龙灯仍集结到平岗古庙门前拆开,各家扛着板灯回家,与来村观灯宾客欢聚晚餐。
村里的村民,经过正月这几次集体文化娱乐,交流了思想感情,融洽了人际关系,一些平时发生的鸡毛蒜皮口角,也就不了了之,和谐如初。
沧桑拱桥话古今
宋村200多户村民,聚集在一条长达三华里的小溪流两边。源短湍急,山洪易涨易退,常常困扰着村民相互往返,于是自古以来,桥就形成就地取材,因陋就建的习惯,村内除架设有5座木桥,还建有7座石拱桥。石拱桥两端架于两岸悬崖峭壁,形成半月型单孔桥洞,形似彩虹。它们大小不一,全是能工巧匠用双手将石块凿成条形,挤压垒筑而成,无钢筋加固,无沙灰浆砌,无水泥混凝土构缝。这些功德无量的石拱桥,也很少有名正言顺的桥名及建造年月。至今只能人云亦云根据它所坐落的地理,随意地称它们为:胡坑口桥、坎底拱桥、龙唇口桥、安山底卷桥、石垅口拱桥、高畈头桥。不管称什么桥,这些石拱桥几百年来,无怨无悔地为村人往返提供方便。
不过,对宋村水口的拱桥,传说以前在桥头有七八块石碑,记载着建造年月,但现这些石碑都不翼而飞了。据传,有2块较大较高的石碑上,有一块刻有拱桥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又有一块石碑上刻有修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的记载,由此联想到明·正德年间进士方豪,未中举前有一次到宋村时,因喝酒过量,在宋村水口拱桥凉亭休息,醒后随吟“山翁载酒来,曲涧风林冷。醉鼾响如雷,客来全不省”一诗,有相吻之处。然而村人口口相传的,还是于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修复拱桥的事。这次修复拱桥,跨越两个朝代,即从清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据说,当时修筑拱桥,开始先向三、五、六都20多个村坊募捐款项,动工后因资金短缺,在停工待料期间,山洪暴发,冲倒桥梁支架,不仅原拱桥块石被毁,且工地泥沙淤积,只得再次募集。这时,有三都墩福村丁邦杰先生慷慨解囊,愿独自负担被洪水冲毁部分资金。竣工时,特邀丁先生为拱桥封顶,铺盖桥面上最后一块石板,并剪彩庆贺,并请丁先生挥毫题写:“隆盛桥”三字。
民间文艺闹山村
本县民间流传戏曲剧种较多,主要有目连戏、三脚戏、越剧、婺剧、木偶戏等。“三脚戏”伴以锣鼓之类的打击乐器,演出角色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群众称之为“三脚戏”。由于它以当地语言为道白,表演风格淳朴粗犷,活泼风趣,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故深受群众喜爱。据1988年编辑的《开化县志》载:“……光绪十年(1891年),宋村徐龙福开办‘三脚戏班’。民国元年(1912年)宋村留樟荣、徐樟寿先后赴淳安(即遂安)县大源村开办大源三脚戏班……”开(淳)遂交界的农村,最爱“三脚戏”。我孩童时,除了多次观看过“三脚戏”中的“南山种麦”、“看花灯”等,尤其在村里听到邻居留樟荣清唱的“王三女拜寿”“郭子仪拜寿”等。留樟荣,当时已近六十岁,按辈分,我称他为爷爷。他一个人清唱,有独特的技巧。他用自制的一个木头架,上面悬挂着大小铜锣各一面,中间安放一个用毛竹制成的乐器,用根绳子套在脚上,牵捆在木头架的一端,脚牵动绳子,会嗒嗒作响。每逢夏天晚上纳凉时,他都在自家门口,摆开这套道具唱“三脚戏”。别看他是60来岁的人,可他会生、旦、净、丑声调,且能形容每个角色的声音,他越唱围拢听戏的人越多。有时,听他嗓子有点沙哑,我会主动为他端茶送水,所以,每当我去请他唱戏,他总是笑嘻嘻地满足我要求。
以前,宋村村里有两个敲锣、打鼓、吹笛、吹喇叭的乐队,每年正月二十日前半个月,就以能者为师或以老带新地安排一些青少年开始学习排练,到了“正月廿”迎板龙那天上路吹吹打打。我参加工作后之所以爱唱爱跳,爱自娱自乐拉二胡,以及每逢喜庆活动参加敲锣打鼓,可能与我孩提的爱好有关。
自然景观凝底蕴
“含砑紫云洞,铿鍧神鼓石。机杼有时吟,雷电常虩虩。下方久旱暯暯,斯民亦孔亟。何当作霖雨,枯槁回春碧。”这是元代华埠芝田人徐元庭写的《游宋村岩(十八洞)》。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方豪游宋村有“张燎入室,寒气逼人”三刻,至今仍清晰可辨。
宋村“十八洞”不仅闻名遐迩,还有龙尾尖山脚下30多米高的“通天石柱”,形如磐石的落坞“望天台”,远眺像“天女下凡”、近看似“沧桑老人”的胡坑石柱,及宋村村后的“石城墙”、“石天梯”等不一而足,真可谓“亘古岩石接峦东,日出丹山草木红,翘首霄汉自然趣,一道寒光接太空”。
不过这些景观,至今尚未大刀阔斧地优化改造,若能略加清理修饰,让它敞开胸怀迎接游客,那在钱江源头就又增添了一处休闲观光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