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化 数字报纸


00003版:金溪文苑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读“金师去思碑记”碑文

  张蓓

  刻制于清康熙七年(1668)的“金师去思碑记”石碑,孑然矗立在县政府大院职工食堂附近的一棵百余年古柏树下。这块历经风雨沧桑的古代石碑,默默记载了开化古代一位备受学生尊敬的老师。

  石碑高约2米,宽约1米,厚约0.06米,正面篆额“金师去思碑记”,背面刻“御制训学”四个大字。碑文主题为:“子京金先生去思碑记”。这块石碑是进士、开邑人汪尔敬撰文,进士、开邑人徐泰征篆额,赐进士出身、文林郎、余干县(今江西余干县)知县、开邑人江南龄书丹,也即由汪尔敬、徐泰征、江南龄携众门生张世持、方人寿、方华、余敏、汪雨青等34人,共同为他们的老师金昌胤先生立的一块纪念碑。

  金昌胤,清雍正《开化县志》作“胤”,民国《开化县志稿》作“瀛”。字子京,乙酉举人,绍兴会稽人氏。清顺治十七年(1660),任开庠教谕。金昌胤先生在开化历任县学教谕八载后,受朝廷之命赴浙江海宁为官。临行前弟子辈均留恋握手,依依不舍。金昌胤在开化八年,培养了一批诸如汪尔敬(清康熙《开化县志》纂修人)、徐泰征(清顺治《开化县志》协修人)、江南龄(江西省余干县令、清康熙《余干县志》纂修人)等这样一批开化的文化精英人士。他“清风劲节,长直道而行有美”的品性风格,如高山流水,在他的开化学生们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金昌胤先生出生于会稽(今绍兴),中年时期曾游寓于京师。申酉之际,先生在自己的“茅草屋”内(注:并非真正茅草屋,而是形容房屋简旧,说明先生自己的生活亦并不很富裕)接济了大批当时寒窗苦读之饱学之士。有一次,他率领志同道合的六个学生去了京城,寻找机会向朝廷建言进策,展露学生的聪明智慧,结果这六个学生经过一番风云际遇和重重考验之后,均获得了在皇帝身边左右为官的机会。一时间,他的学生们士气大振,金先生的名气亦天下皆知。后来,那些已经在朝廷为官的学生们,都纷纷竭力向上举荐自己的老师,然而每当有进京去为官的机会,金先生却总是谦虚地把各种为官的机会让给了他那些有才华的学生们。

  逾十年后,金昌胤先生抵达开化,履开化教喻一职。他在开化任教喻逾八年期间,虽然官职不是很高,但他朴实的为人情怀,“绝圣弃智,清静无为”的为人气质,给开化的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金昌胤先生到了开化就创办学堂,开设课程,传授知识,敦睦民风。按照不同的季节、节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因地施教,采取各种不同的灵活教育方法,指导当地的学生求知、读书。于是,开化教育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开化八年,金昌胤先生将自己的学问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开化的读书人,使得开邑一方受到浓厚的文化恩赐与滋养。他学识博大宏深,思想深邃活跃,写成的文章,学生们深受启迪。而金先生的为人却曲躬如磬,谦恭有加。他落落大方的端庄仪态,坦荡宽阔的眼界胸襟,使学生们回忆起来无不说“金先生磊落可观”的。他在授课中讲授赵宋教士,诵说心得,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引得求知的学生们纷至沓来。金先生常常把学生当做自己家族的孩子一样看待。他既讲述书经知识,又能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他每日矜持慎独,注重品德修养,把读书人的名声看得很重,乡村百里没有人敢轻视他品德的。他的为人口碑一步一步如登宝塔台阶般在开邑积累起来,被大家口耳相传。而当学生们听说金先生受命要去海宁为官时,大家都不禁黯然神伤,心中满怀对金先生的依依不舍和留恋之情。

  从整个碑文的内容可以读出,金昌胤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热爱学生、重视教育又心怀天下的好老师。石碑见证了学生们对金昌胤老师的敬重与依依惜别之情谊,亦是一段古代开化尊师重教、崇文好学的有力历史见证。

  在又一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再一次仔细阅读“金师去思碑记”,感受开化古代“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绵长情愫,不禁令人肃然起敬、由衷感怀。


今日开化 金溪文苑 00003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2022-09-08 2 2022年09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