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足马力 化绿成金
——开化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5月27日,浙江自然博物院,一场主题为“钱江之源、生态开化”的开化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览隆重举行。这也是浙江自然博物院“十四五”生态系列展的首场展出,为期三个月。
开化,是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吾乡山水真丹青,晴川无乃窃其灵”,500多年前,大儒王阳明在开化籍画家时俨描绘开化山水的画上题字,寄予开化“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美好期许,开化山水名动江浙。
在这片“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地上,36万淳朴的开化人始终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扛起“钱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送下游”的初心和使命:从“生态立县”的振臂一呼,到国家公园的探索先行;从关停200多家污染企业的“壮士断腕”,到近千家民宿拔地而起的“风起云涌”……一幅生态创建的美好画卷正在钱江源头蔚然铺展。
推窗见绿,步步是景,恰是“绿水青山处处诗,金山银山目目画”。如今的开化,正在绿色发展大道上,阔步前行。记者 汪宇露
转型——
守绿护水,换来绿色新机遇
大山深处,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汪树龙从家里出发,穿过小溪,翻过后山,步行来到海拔1200米的石耳山上,监测这里的动植物生长情况。
这位被称为“农民科学家”的护林人,十几年前却是个伐木工,吃的是砍树、烧炭的辛苦钱。他没有想到,有一天能“摇身一变”,成为大山的守护者。
在他的印象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化走的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发展路子。那时候,依靠丰富的林业、煤炭等资源,开化大力兴办水泥厂、造纸厂等企业,带来了一年10亿元以上的产出效益。“半米木头是收音机,一米木头是电视机,两米木头是拖拉机”,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但很快,因为“生态账户”透支,从钱江源流出的水,在出开化境时,水质变成了劣五类,不仅给当地群众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甚至还威胁到了下游地区人民的生活用水安全。
面对残酷现状,如何破局?1997年,开化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2000年,开化率先在全国确立并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在保护好开化的绿水青山中谋求长远利益和永续发展。
“保护生态就是加快发展,加快发展就必须保护生态。如果不转型,发展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市生态环境局开化分局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当时,开化有家造纸厂,每年上缴的税收达数百万元,但因排污不达标最终被关停。这些年来,开化不惜代价、不遗余力“腾笼换鸟”、去黑色GDP,先后关停污染企业200多家、木制品加工厂235家,否决化工及有污染项目265个,为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屏障。
2003年、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开化调研,留下了“一定要把钱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好”等重要嘱托。20多年来,开化始终牢记嘱托,把保护生态作为首要担当,构建三省四县省际协作保护网,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司法护航生态责任链条,全省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用最顶格的标准、最严苛的处罚、最高效的举措,持续创优生态环境。
一次艰难的抉择、一段短暂的阵痛,开化换来了新生的绿色机遇——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列入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获评全国首批“中国天然氧吧”,全国10个、长三角地区唯一的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落户开化,成为全省首批10个大花园典型示范建设单位之一。
如今,守绿护水成为开化人的生活习惯和自觉行动。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坚持了41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60.1%提高到80.9%。
蝶变——
全域旅游,拓宽共富新路径
俯瞰开化地形,宛如一片舒展的树叶,蕴含勃勃生机。一条马金溪,如同叶子的叶脉,由北向南贯穿着开化全域。
初夏时节,音坑乡下淤未来乡村绿树成荫,不少游客在马金溪上划船嬉戏。远处,“霞洲艺术村”一幢幢充满田园野趣又不失现代气息的建筑,更是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气息。谁能想到,20多年前,这里曾经污水横流,溪水浑浊,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谋生,打工收入一度占村民收入70%以上。
昔日无人问津的小山村,如何变成了“网红打卡点”?下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志廷坦言:生态保护释放了巨大红利。
2014年初,下淤以“治水造景”为突破口,依托“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优势,对河道、村庄进行整治,建成集亲水游玩、农事体验、户外烧烤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乐园。看准商机,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叶小平返乡办起农家乐。“我们村美得像一幅画,大家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叶小平乐呵呵地说,生态好了,游客随之增多,他的农家乐年经营性收入突破两百万元。
去年10月,随着下淤未来乡村正式开村,这个拥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国字号品牌的美丽乡村,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以下淤为核心,开化组建起“泛下淤”共富联盟,带动周边的两镇九村“抱团发展”,仅去年国庆就吸引游客6万余人次,同比增长近五成。
因水而灵、因水而兴。以马金溪为主轴的百里金溪画廊诗画风光带,不仅见证了下淤的转型发展,更映照出开化的“绿色崛起”。目前,沿线已打造省级特色精品村12个、省3A级景区村15 个、水景观节点30余处,诗画风光带正逐步成长为一条“共富示范带”。
近年来,开化始终将生态富民作为首要任务,在绿色发展上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山转化之路,让绿色成为开化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近日,浙江省第二批大花园耀眼明珠名单公布,开化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成功入选,这也是继钱江源国家公园后,开化再次有景区获此殊荣。
如今的开化,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但风景大不一样了。随着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绿水青山引来了全国各地游客“深呼吸”“品乡愁”,开化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连续18年实现双位数增长,走出了一条“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人人都参与,人人都受益”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在齐溪水库旁,90后小伙江建峰和家人们共同经营着一家小有名气的农家乐,远道而来的游客最喜欢的就是点上清水鱼这一道“当家名菜”,边吃边欣赏水库风景。
“我们一家三代人,爷爷以伐木为生,爸爸曾网箱养鱼,但因为破坏环境被拆除。现在,我开了农家乐,一年有40余万元的收入。原来,美丽的绿水青山,才是真正的财富。”江建峰的话,如一滴水,折射出生态环境的改善给开化带来的巨大变化。
跨越——
生态优势,成为发展新支点
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让绿水青山成为高质量发展新支点?当下,开化正瞄准国家公园城市目标,致力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现代开放新门户、现代气息新图景、现代生态新典范、现代生活新家园。
2018年底,全国首个县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中心落户开化,定期开展GEP核算,算清县域内自然资源“家底”;2020年6月,开化启动“两山银行”改革,探索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及金融机构多方参与的协同合作模式,带动20多个传统村庄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蝶变之路;2020年底,开化高规格成立生态文明委,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提高开化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生”和“标杆地”。
“‘好空气’也能卖钱!”马金镇花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邱朝贵记忆犹新,去年5月,凭借5244亩林木资源,村里拿到300万元“零碳相伴”森林碳汇价值质押贷款,用于开展绿化造林等生态修复项目。这也是浙江省首笔森林碳汇价值质押贷款。
目前,依托“两山银行”,开化已创新推出森林碳汇、清水鱼等生态产品抵质押贷款,累计向235户农业主体发放贷款1.15亿元。前不久,在由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文旅网主办的“两山银行”建设优秀案例征集中,开化“两山银行”案例入选全国十大优秀案例。
依托好山好水,生态工业、现代农业等新业态从传统产业中裂变出来,为山区跨越式发展注入动能。
借一江清水,开化经济开发区引来了浙江泰恒新能源有限公司。这一由正泰集团参与投资建立的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产值达到13亿元。“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对空气、水质等要求极高,开化的水符合我们所需的超超纯水要求。”该公司执行董事周沫说。投桃报李,饮水思源,企业在提升产能产值的同时,也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努力保护好源头山水。
近年来,开化逐步形成了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大健康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为主导产业的“3+1”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山区县生态工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新路。2021年,开化规上工业增加值27.14亿元,同比增长27.4%,连续10月保持全市第一,有机硅、糖醇两大核心产业链总产值突破50亿元。
为了打响产业“生态牌”,近年来,开化县委、县政府高质量打造生态农业“升级版”,先后出台一系列产业绿色发展扶持政策,并正式启动“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让顶级茶、身份鱼、有机蜜等开化限量版生态珍品走出大山、走进千家万户。目前,“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共开发品牌产品20余种,已有钱江源品牌产品8大类80余款,授权生产企业及销售企业16家,今年一季度实现总销售额512.3万元。
今天的开化,行进在国家公园城市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上,不断变得更美丽、更宜居、更宜业,但不变的是,每一次发展决择都与绿色、生态紧密相连。“绿色生态是开化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我们要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成为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示范窗口。”开化县委书记夏盛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