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意印吾衍 风范镌大家
——长篇小说《印舞》问答(节选)
![]() |
长篇小说《印舞》,描写了开化元代“印学柱人”吾衍的一生。少儿时吾衍面对疾病与绑匪,以忍耐和智慧,化险为夷。十八岁吾衍客居杭州,在生花坊教授小学,创作了十余部书籍,其中《学古编·三十五举》沿用之今。小说塑造了吾衍等一批元代文人形象,刻画了吾衍奋发图强的刚毅精神,是一部展示民族气节的历史小说,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文化价值。2020年底,《印舞》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
近日,《印舞》作者孙红旗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回应。
问:能不能介绍一下,为什么会写《印舞》这部长篇小说?
答:创作一部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像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作家在创作之前,对小说的题材选择、创作意义、社会效应、出版发行等,都有慎重的思考。这样说来,小说的创作动机可能是变化的、多种多样的。因此,小说《印舞》的创作,有一个认知的过程。最先的动机,是想从开化历史文化名人中寻找创作素材,写一本与开化地方有关的小说。开化建县千年,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也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在诸多的要素中,选择一个适宜于小说表现主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之前,我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国楮》。《国楮》写的是清代开化造纸家族的故事,这部作品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开化古时除了纸,还有砚、青瓷与印。青瓷与石砚,我们没办法与邻居相比;而印学,吾衍却是鼻祖,是地地道道的开化人,也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印学历史文化名人。在创作《国楮》之前,我早已谙悉吾衍之印学风范,因为大量阅读,吾衍带有“篆”意的名字,一直镌刻在我的心里。因此,当我决意写这个历史人物时,就有了明确的创作动机,也希望通过挖掘与塑造,让更多的人了解开化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文化名人吾衍。
问:《印舞》这部小说,故事发生在700多年前的元代,这是现代人陌生的。而小说创作,必须在整体规划上具备时代的特征,请你谈谈创作过程与创作动力是什么?
答:决定创作这部小说,开始并没多少把握,除了你提到的原因之外,还缺乏对元代历史的了解,缺乏对吾衍的深入研究。2017年初,在翻阅《四库全书》时,看到吾衍的《学古编》《竹素山房诗集》《周秦刻石音释》等著作。在附录中,还读到不少有关吾衍的祭祀短文与诗稿,大吃一惊。不论是吾衍同代好友还是历代文化名人,都把吾衍称作李斯、李阳冰之后绝无仅有的篆籀大师,先于赵孟頫倡导“复古”的领头人。更有趣的是,吾衍被描绘成才艺出众,幽默风趣,近乎于滑稽的文人雅士。作为小说创作,吾衍一生中不可或缺的“戏节”,比起印学大师这一身份显得格外珍贵。当读完日本学者野田悟的博士论文《吾衍与其〈学古编〉之研究》之后,说实话,有一种刻骨铭心感叹。野田悟的论文有着大量阅读和考证,对吾氏源流及家人、艺术与交流、《学古编》版本考等全面探究,洋洋数十万言。一个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如此详尽,钦佩之余,还有一种自家隐私被外人窥探的感觉。那一刻起,我决心创作《印舞》这部长篇,塑造吾衍这一人物的艺术形象。现在想起,这几乎成了创作的“原动力”。
这部小说,是我诸多长篇小说创作中最艰辛的一部。尽管创作只用了8个月,但是阅读、查证资料与修改,耗费了两年时间。《印舞》分成两个部分,前半部是吾衍在开化生活与成长经历;后半部是吾衍在杭州生花坊的教学。从历史资料来看,前半部的生活经历少之又少;后半部也只是一鳞半爪。历史小说创作,最难的是还原历史,让读者同步于小说描写的那个年代,这就要在叙事中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文环境,在细节描写与人物刻画中不出偏差。整个创作过程都在紧张、忙乱中进行,几欲中断。好在最先的“原动力”鼓舞着我持续写下去。
问:吾衍在开化生活了十八年,相关历史记录很少,在你的小说里,是怎样表现这段历史的?
答:这就是作家的本领了。面对历史资料,作家有很多的选择。若是历史资料丰富,选择余地就大;若是历史资料匮乏,想象空间就大。不管历史资料多与少,都难不倒作家。这样说并不是凭空捏造。小说围绕着吾衍这个历史人物进行创作,从孩提到生花坊教学,成长过程离不开父亲杨祖的教诲、叔叔吾龙影响。据说吾衍天生大嗓门,出生的哭声吓着了接生婆,孩提喊声犹如狼嗥,稍后喝斥极像虎啸,青壮年登台祈雨酷似狮吼。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时代的变迁,坎坷的经历让吾衍变得逐渐成熟。吾衍左目眇,右足跛,身体残疾,如何形成,史书没有记载。作为小说创作,应当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就引出了一场痿症与妖帮“吃菜事魔”的故事。身体残疾的吾衍,受到家人更多的关爱,也促使他发奋学习,深入思考,致使吾衍性格的形成,给出了充分、合理的注脚。
问:吾衍年纪轻轻就到杭州开办学堂,算是偏安一隅。当时的杭州,艺苑大佬云集,吾衍一介处士,身体残疾,靠什么赢得敬重,挤进了高层文化圈子?
答:你说的对,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从史书看,吾衍侨居杭州二十六年,一直在生花坊教授小学。那时的杭州,隐士云集,逸才遍布,吾衍一介布衣,与当时的文化名流交往甚密,如赵孟頫、鲜于枢、胡长孺三兄弟、黄公望、钱良佑、仇远等。作为处士,能在名家荟萃、众星璀璨的故都脱颖而出,的确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更有甚者,吾衍还在开皇本《兰亭序》,杜牧《张好好诗》,赵孟頫夫人管道昇画的《马图》上题款钤印,这一切,侧面反映了吾衍在元初文化圈里的地位与影响力。我想,一是吾衍的学识令人敬重,吾衍嗜古学,通经史,精乐律,善诗歌,汉印、篆字章法造诣颇深,这一切足以令人惊叹。二是吾衍桀骜不驯的个性,符合元初文人的价值趋向。因而,谈今论古,讥讽揶揄,在管道昇《马图》上倒着钤印,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吾衍内心郁积的一种喷发。三是吾衍首倡恢复汉印,与赵孟頫推崇复古、探究古法相契合。这样的略同把吾衍推向了艺苑巅峰。更重要的是,吾衍不仅提倡,还有了积极的行动。他在教授小学时传播篆籀之学,还编写了《学古编》,尤其是《三十五举》的传世,让吾衍真正成了“印学柱人”!同代诗人虞集解读吾衍篆籀印法时说,衍不在秦唐二李之下;元末史学家王祎认为,篆籀之学,吾衍始倡其说,赵孟頫实和之;元末儒学教授徐一夔道:先生篆隶得周秦石刻之妙,殆千百年而一见;清代篆刻书画家冯承辉称:印自秦汉以来历千余年,至元吾、赵诸公奋其说,迄今明而大盛;鲁迅先生也在《蜕龛印存》序中评价:元吾丘子行力主汉法,世稍稍景附,乃复见尔雅之风,至今不绝。《成化杭州府志》记载汉唐至明一千余年,录入乡贤三十八人,吾衍是其中之一。这些很难在小说中直接表达,却有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加以呈现。
问:花这么大的精力写就《印舞》这部长篇小说,意义何在?
答:吾衍是历史文化名人,是中国印学史上公认的创始人。因此,《印舞》无疑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方化的长篇小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作家的使命。习近平同志指出:“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印舞》是一部文化小说,也是一部展示民族气节的历史长篇小说。小说以详实的资料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文化名人形象,这对衢州历史文化的挖掘,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尽管查阅资料、小说创作和修改过程花去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但我觉得,能够将吾衍这个人历史人物从浩瀚的史料中挖掘出来,通过文学的方式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哪怕是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
问:小说《印舞》的创作,你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
答:第一个难题就是获取资料。撰写报告文学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历史小说同样如此,不同的是动态采访改成静态查阅。一个自然人,只经历所处的那个年代,要悉知700年前元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与市民的生活景象,除了阅读还能有什么?当然,资料通常只记录历史人物的大事件,小说却要对人物的生存空间与生活状态进行详尽的描写。如此,不得不借用作家的想象力加以合乎逻辑的演绎。其二是整体构思。前面说过,有关吾衍开化生活的历史记录等于零;而吾衍一生的成就,应当在开化就奠定了。这就给作家一个超乎寻常的想象空间。比如,父亲爷爷奶奶太奶奶的家教,会对幼年的吾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极其细微的东西。总之,吾衍出生在书香门第,家境富足,但十八岁之前的遭遇似乎不同寻常。除此之外,他的两个叔叔子慰与吾龙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吾衍的影响,一切都应当统筹的规划。这就像建造一座大厦,不仅符合力学要求,还要符合美学要求。其三是细节。一部作品可以有很好的构思,一个故事可以有很好的编撰,但是细节必须真实,这是最难的。皇帝死了,是个故事;皇帝是怎么死的,就是细节了。也就是说:皇帝的死远不如皇帝怎么死来得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更加令人神往。细节要真实、可信,才令人印象深刻,这就是《印舞》这部小说的难点。当然,这里说的真实有可能是事实的真实,也可能是逻辑的真实。总之,细节有它的时代特点,也离不开人物的个性。其四是人物塑造。塑造人物,不能凭空想象,而是有一定的事实和逻辑依据的。人物塑造要在动态中进行,个性只能在矛盾中突显,矛盾越是尖锐,个性表现也就越充分。小说中写到吾衍因叔叔吾龙的累及,被“吃菜事魔”绑架,帮会里的一个秀才听说吾衍能言善辩,便想考考他,于是写下斗方《千字文》。吾衍一口气写下同样的文字,还补足秀才漏掉的三个字。这样的表现让秀才十分震惊,尽管他嘴里不说,却免去了吾衍一死。这样的细节不能捏造,应当有充分的铺垫,有合理性才有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