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思想,助推“示范窗口”建设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我县开展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理论征文活动,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推出系列理论文章,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近日,征文活动获奖名单揭晓。现刊发部分优秀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怀人民之心 筑幸福之城
杨林镇 程凌霄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如是说道,这充分彰显了总书记作为人民领袖的奉献情怀、党的领袖的担当气概、大国领袖的至高境界,为全社会树起了共产党人“无我”的光辉典范。开化作为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示范窗口”,我们更应该秉承这种为民情怀,立足“示范窗口”目标定位,以“不负人民”的信念和决心,不断开拓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筑就四省边际的幸福之城。
不负人民,就是要生态环境再创新优。紧紧围绕全球生态文明示范样板努力方向,以加快构建“国家公园+5A县城+4A集镇+3A乡村”空间格局为着力点,全力夺取国家公园首批命名授牌,大强度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放大钱江源国家公园的溢出效应,积极融入杭州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和浙赣闽皖四省,推动钱江源国家公园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努力建成“杭州都市圈品质美好生活首选地”“浙江省际绿色发展合作示范地”“长三角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引领地”“全球生态文明示范的样板地”。
不负人民,就是要产业发展再破新局。牢牢把握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聚焦聚力科创引领,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设,优化完善“1+1+4+X”重大产业平台体系,加快推动“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数字经济”“3+1”主导产业集群升级。同时,依托中科院钱江源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哈工大浙江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吸引一批“高精尖”的科创型企业、项目落地开化。主动对接G60科创走廊,重点谋划推进绍兴滨海新区“工业飞地”、开化-临安“创新飞地”、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产业飞地”等平台建设,构建“飞地研发+开化生产”的创新模式,深入实施“钱江源英才计划”,集聚高端人才、高端要素为我所用,形成“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不负人民,就是要基层治理再夺新效。时刻紧盯县域治理现代化样板县目标任务,持续推动部门模块化“一件事”改革,创新打造“1+15+265”“调共体”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加快构建“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格局,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高效能治理。开展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立运行生态环境管控系统,构建省域空间数字化治理平台,完善全时空县域空间“数据库”,应用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经济发展三大场景,围绕“环境优质、管控智慧、转化高效”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推进“一网统管”城市智慧治理平台建设,构建“德治、自治、法治、智治”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着力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开化样板”。
种好“三棵树” 守住原生态
开化传媒集团 胡卓姗
习近平总书记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今天,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个村庄,他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为村民留住了鸟语花香,实现了从“种种砍砍”到“走走看看”的华丽转身。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走过的华埠镇金星村。
走进金星村,碧水青山,风景如画。村里有“三棵树”:茶树、银杏树和无花果树。如今,这“三棵树”更是成为了村民的“摇钱树”、致富树、幸福树。
2006年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金星村,正遇见不少村民在加工、包装茶叶。他停下脚步,与村民攀谈起来。当他了解到村民们通过种植和加工茶叶,每年有三千多元收入时,当场鼓励村干部和村民要多种茶叶,让“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嘱托,为金星村发展指明了方向。10多年来,金星村牢记嘱托,不断扩大茶树种植面积,从三百多亩增加到一千多亩,村里茶农从20年前的两三户发展到现在的三百多户,仅名茶一项全村每年增收至少500万元。
第二棵树是无花果树。在金星村,不仅能吃到无花果,还有无花果酒、无花果干、果茶等系列产品。小小的无花果成了致富大产业,这也是源于总书记的嘱托。
14年前,习总书记走进村民刘玉兰的家门。好客的刘玉兰奶奶见来了客人,拿出自己家种的无花果,热情地招呼大家品尝。总书记品尝后亲切地说:“无花果很好吃,可以多种一点。”那一幕,刘玉兰奶奶至今记忆犹新。
总书记的话让刘奶奶备受鼓舞,她把总书记的嘱托转告儿子周平。儿子听说后,决定扩大无花果的种植规模,开发无花果系列产品。他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50多个品种中选出了9个,进行培育、推广……在周平的带动下,金星村建起无花果种植基地,并迅速发展到全省。为了记住那一天,金星村把每年的8月16日定为“无花果节”。
这两年,金星村以千年银杏树为标志性景点的乡村旅游也是风生水起。我要说的第三棵树,便是大家去金星村一定会打卡的网红树,千年银杏。14年前,总书记看到这棵银杏时,树根外露,枝叶稀疏,失去勃勃生机。他沉重地停下脚步,嘱咐村支书郑初一要保护好这棵树。于是,村民拉来黄土、石子,砌起花坛,让这棵千年银杏树重新焕发生机。之后,金星村重新规划,利用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建设银杏大道,种下一大片银杏树苗。每到秋天银杏黄时,来金星村拍摄、写生、观景的游客络绎不绝。
在种植茶树,发展无花果和保护千年银杏过程中,金星村村民们慢慢懂得,习总书记不仅仅要他们保护好这三棵树,更重要把这片绿水青山保护好。曾经的金星村,村民挖山砍树,污水乱排,原本茂密的山林在刀斧之下日渐荒芜,原本清澈的马金溪也越来越浑浊。村民的生活过得捉襟见肘。
如今的村庄,屋后是连绵的大山,屋前是一江碧水。马金溪畔,一排排民宿、农家乐傍水而兴。我采访过金星村村民叫夏成军,之前一直在外做厨师,每年有五六万的收入。几年前,看到村里旅游日渐兴起,游客越来越多,他便回家办起了“农家乐”,现在年收入超二十万元。
在金星村,像夏成军这样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村民接近九成。他们共同的增收故事印证了金星村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金星村在变与不变中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县委十四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吹响了“努力建设展示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示范窗口”的号角。
如今,一幅青山绿水、江山如画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开化大地铺展,一场关乎人民福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改革,已经开展征程。让钱江源头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我们责无旁贷,而唯有奋发有为,方能不负人民,无愧时代。
努力奔跑, 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大溪边乡中心学校 余雪明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习总书记的这句话对我激励最大,引发深深的思考。
总书记的这句话饱含着多少深情,让多少人心潮起伏,热泪盈眶。这句话充满力量,激励无数人星夜兼程、砥砺前行。
建国希望小学的所有老师都在为建设开化阳光活力新教育而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的建小,到处是追梦人的身影:他们沉浸于忙碌的工作中,废寝忘食;他们无悔的付出,回到家顾不上多陪家人;他们以“学校是我家”的信念,把学校的事情当作是自己的事情兢兢业业、不断奋斗。这一切都将被定格,每一滴奔跑的汗水,都将浇灌出绚丽的未来。
努力奔跑,就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获取更多的成功。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也是一种传统美德。作为建小的教师,我们时刻以学校孩子的快乐成长为己任,让建小的每位孩子在校园里沐浴阳光,诚信感恩,快乐成长。
努力奔跑,就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到这偏远的农村学校,刚开始自己的教育之路,就下定决心,要默默为农村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老的教师,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坚守在学校,他们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当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为农村的孩子打造一片属于他们的新天地。每当学生遇到挫折时,他们总是和风细雨化解开学生心中的烦恼,扬起前进的风帆;而当学生取得成功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中时,又是他们在学生耳边及时敲起警钟,让其明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哲理。作为一名农村的教师,对孩子需要付出更多更多的爱,因为孩子的快乐成长,离不开老师们的无私奉献。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庆幸命运赐给了我教师这个职业,我无悔当初的选择。当我选择来到了偏远的农村学校任教时,我就知道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将是我一辈子的奋斗目标。让无奋斗不青春,成为我们年轻教师的座右铭。
努力奔跑,就要有实干的精神。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做一名优秀教师,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做一名农村优秀的教师,就必须有实干精神。从身边的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教学上,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成长,认真辅导好每一位后进生,不能让他们掉队;培育好优秀的孩子,让他们更加出彩。在生活中,关心每位孩子的生活,让他们在校园中享受到家的温暖。建小地处偏远山区,我们更要从实处关心留守儿童和单亲儿童。为了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在校园中感受到家的温暖,我们为他们开展各项活动,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关心他们。每月我们都在操场上为建小的小寿星过一个集体的生日,班主任为孩子带上生日帽,校长送上小蛋糕,全体师生为孩子齐唱生日歌。每年的六一、元旦,我们都要为单亲的孩子过一个集体的生日,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感受家的温馨。留守儿童、单亲宝宝,他们在家缺少一种爱,我们可以在校园中用另一种爱去“融化”他们,让他们在校园中幸福成长。这些小点滴,都是建小的每位老师付诸的真心,更是实实在在的关怀。
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新目标,建小教师必须笃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与时代同频,向梦想奔跑;为着建小的阳光活力新教育,而努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