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化 数字报纸


00002版:综合新闻

大溪边乡阳坑口村:年味来袭 索面飘香

  本报讯 (记者 郑霞凤 姜玲 徐文杰 通讯员 郑建平) 2020年12月25日,记者走进大溪边乡阳坑口村,看见村民家门口的小院里、村道边,一排排木架子上晾晒着大溪边乡冬季传统美食——索面,稍稍走近一些,面香便扑鼻而来。

  村民郑罗洪今年69岁,做索面已经有40多个年头。“以前家里穷,学门手艺才能生活下去,索面是我20多岁在生产队做工时候学的。”郑大爷说,做索面是个辛苦活,做一次索面需要从下午两三点开始忙碌,一直到第二天下午才结束,时间跨度24小时,现在年纪大了,做久了经常会觉得腰酸背痛,但因为对索面有了感情,所以一直在坚持着。

  索面好不好吃,关键看手艺。索面的原材料非常简单,只有小麦粉、盐和水。需要经过和面、发酵、打条、拉条、晾晒等前前后后十多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的。而这其中,拉条是关键步骤。“要根据面的干湿度,控制好力道,力气大会断,力气小拉不起来,天气干索面容易外干内湿,就不好吃了。”郑大爷一边说着,一边把晚上打好的面线微微扯长,插到特质的木架孔上,接着把木架背到室外,开始拉条。只见他手仿佛有魔力般,一拉一扬间,原来粗粗的面线瞬间化成丝丝缕缕。细长的索面垂直悬挂着,根根分明,弹性十足,仿佛纱帐一般。

  “一年也就秋冬两季,三四个月时间能做索面。”郑大爷说,做索面是“靠天吃饭”的活,需要阳光晾晒,所以只要天气好,他就没得空。“我做的不多,一年最多2000斤。”郑大爷制作的索面口感好,所以购买他家的索面几乎都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村里现在做索面的还有10来家左右,一直都是供不应求的状态。”阳坑口村村党支部书记郑罗军介绍,阳坑口村索面在开化县域内较有名,2008年被列入开化县非遗项目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村几乎一半人会做索面,现如今只剩下老一辈人会做了,“下一步,村里会鼓励年轻人把这项工艺传承下去,把大溪边的这项非遗项目继续发扬光大。”


今日开化 综合新闻 00002 大溪边乡阳坑口村:年味来袭 索面飘香 2021-01-01 2 2021年01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