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进:返乡创业“蜂”生水起
![]() |
![]() |
蜂场依山而建 |
眼下正是割蜜的最佳时期,走进开化县思远家庭农场,只见主人徐进正在割蜂蜜。他小心翼翼地打开蜂桶,割了一块原蜜给我们品尝。轻咬一口,满口香甜。这位动作娴熟的年轻蜂农,投身“甜蜜”事业已有三四年了。
通讯员 方争游 谢有祥
“好环境+好政策”实现创业梦想
徐进,33岁,他家老房子就建在一个小山坳里,三面环山。从他爷爷手上,就开始了养蜂。到了他爸爸这里,数量增加到30群,蜂蜜都是自己食用或赠送亲朋好友,很少出售,并没有把养蜂当作事业来做。
徐进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宁波、杭州和衢州等地做过工人、跑过销售、干过电商。近年来,开化县重视人才,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而且中蜂产业有扶持政策,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徐进在2017年决定返乡创业,接力家庭养蜂传统,把养蜂事业做强做大。2019年他创办了开化思远家庭农场,同年5月,被县土蜂蜜联盟吸纳为成员,现已成为开化县返乡青年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
摸爬滚打成为“行家里手”
创业之初,虽然有长辈传统的养蜂经验,但靠传统的经验难以做强做大,于是他一边从网络和书籍上学习,一方面多次参加县农业农村局和养蜂协会组织开展的专业技术培训,并向其他养蜂大户学习取经,就这样,很快掌握了养殖技术,从父亲手上接过来的30群,不到三年时间迅速发展到200群蜂,产值20余万元。
当然,这其中充满艰辛。父亲因为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做不了重活,于是就帮着徐进一起养蜂。徐进在接手养蜂的第一个春夏之际,100多群蜜蜂,出现了繁殖分桶现象,一出来就是三五群,父子俩根本来不及回收。有的飞到树顶上,有的飞到其他山上,需要背着空蜂桶,翻山越岭地去追。有人说,飞了就飞了,何必这么折腾呢?但是养蜂人对小蜜蜂的情感很深,蜂飞走了就像失去亲生孩子一样的心痛。
每当午饭时分,都是天气最热、分蜂最猛的时候,来不及吃午饭,只能饼干馒头充饥;外面气温高达35℃,穿着厚厚的防蜂服操作,一天下来,衣服都不知道湿几次,也数不清会被蜜蜂蛰几次,但成功收回蜜蜂的心情,只有养蜂人自己知道。
徐进告诉我们,他家蜂场里养的都是土蜂,体魄强壮采蜜能力强。为了给蜜蜂留下过冬食物,保证蜂蜜的纯度,他们一年只割一次蜜,每桶每次只割三分之一,剩下的给蜜蜂过冬。
徐进介绍,我国现有的蜂种资源主要以意大利蜜蜂与中华蜂蜜为主,它们所采的蜜分别称为意蜂蜜与中蜂蜜(土蜂蜜)。中蜂圆桶土养,它主要是定地饲养。这种蜜的酿造周期非常长,所以它的成熟蜜成熟度就比较高……说起养蜂,徐进娓娓道来,俨然是个行家里手。因此,2020年11月,徐进被选为首届开化县中蜂产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理事。
精心打造“省级美丽牧场”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一开始,徐进就下定决心,建设一个高标准的“花园式”美丽蜂场。于是在山上养蜂,山下另建新房。他把山坳里的旧房拆除建蜂场,并投资2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种下大片蜜源林和花卉,便于客商和游客现场观赏体验。
蜂场依山而建,蜂桶顺坡而放,近两百群中蜂整齐有序地排列在山谷中蜜源林下,整个蜂场规划别具一格,走进蜂场让人十分愉悦。
蜂场门口的甜蜜小屋十分优雅,布局简洁温馨。围墙上挂着蜂蜜的食用方法,详细地介绍了蜂蜜的正确吃法、最佳时间、简单做法、适宜人群和禁忌人群。让顾客对蜂蜜的营养价值和功效作用有了更深的了解。
蜂场内右侧有个休息区,一张石桌、四张石凳供客人短暂休息,旁边的水井,常年保持相对水位,久旱不干,累了坐在这里小憩,吹着山风,吸着大山里天然的清新空气,十分惬意。
有志者事竟成,无论是规模,还是经济效益,还是美丽环境,各项指标均达标,2020年,开化思远家庭农场蜂场顺利通过有关部分考核验收,被评为“省级美丽牧场”。
“近日,蜂场出售120群中蜂,为建德草莓种植大户提供蜜蜂授粉,收入3万元。”徐进说,下一步,他将探索“场养+飞地”“线上+线下”“蜂蜜+授粉”等种养和销售模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计划年养蜂规模达到300群,年收入达到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