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化 数字报纸


00003版:今日视点

“芹江大桥”de前世与今生

——写在芹江大桥爆破拆除之际

赖星宇 摄
没有芹江大桥之前,来往的百姓都是通过这座位于现在二坝处的木桥往返。 张伦 摄

  张蓓

  屹立于凤凰山下、芹江之上的开化县城区第一座跨江大桥——芹江大桥,在完成它跨江通行44年之久的历史使命后,即将被爆破拆除。在古老的桥址上,取而代之的,将是一座宽阔美丽、新颖时尚的现代城市景观桥梁。

  大桥即将爆破拆除的公告一经发布,山城开化的老百姓们立即奔走相告,一些上了年纪,尤其一些当年曾经亲手参与大桥施工建造的人们,都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桥上,想最后再看一眼芹江大桥,其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傍晚时分,一些年轻人也纷纷来到大桥旁边,拿起手机自拍或拍摄小视频留念,用现代网络发朋友圈的方式在与大桥作最后的告别。在他们年轻的心里,芹江大桥也许将成为故乡曾经亲切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在公告发布之后,许多人在不舍与惋惜中纷纷留言评论,表达对这座老桥的怀念。

  有人说,我外公参与了芹江大桥的建设,现在他已经82岁了,但对当年的建桥过程还是记忆犹新。

  有“90后”的小伙子留言,我老爸也参与了当年的建桥,他挑黄泥土为桥墩打基础作出了贡献,此时此刻或多或少我们真的有些于心不忍了。

  我县摄影家张伦先生,在他的朋友圈里配图发文。用他年轻时拍摄的芹江大桥正在修建时与建成通车后的精彩老照片,以及在芹江大桥没有建造之前,他作为一名上山下乡下放到县城东面“城东人民公社”上溪大队的一名知青,是如何通过船渡、浮桥过江去劳动的亲身经历,回忆了这座老桥在当时所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

  他平时到上溪村过芹江可以在渡口(旧时称钟秀门外潭口渡,今钟秀大桥亦称上溪大桥)南侧坐船渡,可是一旦到了发大水的季节,他过江就得徒步走到“城东人民公社”所在地的位置(旧时称和平通济桥,今芹江二坝旧址处)走浮桥。走浮桥过芹江离他下放的上溪村大约还有10里路,有些时候,大水把浮桥也冲垮了,便不可通行,可见当时城里的人们要过芹江去城东、上溪是多么不易……

  芹江大桥,因为传承着开化人民的深厚情感和美好记忆,因此它的爆破拆除,亦引发了开化人民的高度关注与不舍之情。可以说,芹江大桥它承载了开化人民沉甸甸的记忆。

  蜿蜒曲折,碧玉盈盈。穿开化县城而过的这条江——芹江,是以开化县城古代旧地名“芹阳镇”和“钱塘江”源头各取一字而成名。它是钱塘江上游一条重要的河流,是浙江人民的母亲河,其发源地是浙皖赣三省交界的齐溪镇莲花尖。

  芹江四面环山,穿城而过。在江面上,旧时曾建有跨江“和平通济桥”“起凤桥”以及木头搭建的简易“浮桥”等等通行桥梁。现如今,这些旧桥址均已圮废。

  位于县城东面起凤门外的芹江大桥,自古就是县城通往城东、林山、金村、菖蒲等地的必经之路。

  清康熙三十四年(1769),这里就曾经建成由12座石墩相连的木面桥梁横跨江面,名曰“起凤桥”。遗憾的是,这座石墩木面简易桥梁,在不久的一次洪水冲击中,就被毁之。

  因为洪水,“起凤桥”建成之后,命运多舛,屡建屡圮、屡修屡毁。

  直到清代光绪庚辰(1880年),开化邑侯雷铣筹资重新整修石墩5座,“起凤桥”又得以重生。

  因为重新整修过程中,经费开支较大,资金短缺,邑侯雷铣找到城内商贾刘应焯,说服刘应焯捐田,为架设桥梁木面筹措买木头的资金。最后,“起凤桥”才能够真正得以重新跨江通行。

  邑侯雷铣,号更生,四川井研人。清光绪五年(1879)二月任职开化。期间,他大力筹款督修了起凤、望极二座老城门和城楼,又修建了起凤桥、石舱、荷花池、石栏等,各项工程花费开销巨大。光绪七年(1881)七月,雷铣因花销巨资而犯错误,被去职。

  这是清光绪《开化县志》上对邑侯雷铣的文献记录,开化城内一座重要的跨江简易桥梁、屡被洪水冲垮的“起凤桥”,在雷铣任上得到了修缮。

  商贾刘应焯,字俊三,千总衔,监生。自幼孤露家贫,弃儒就贾,买卖经商后,聚积致富,家产不菲。他慷慨仗义,为人善举,遇到亲族或孤贫老人家的婚嫁丧葬之事,他总能慷慨出资提供帮助,在十里八乡,遂成为大家的倚靠。

  光绪六年(1880),当邑侯雷铣修建“起凤桥”资金短缺,他请刘应焯捐田出资购买架设桥面的木头时,刘应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随后就捐田若干亩,岁入谷石,作为修葺“起凤桥”的赀费。

  说起刘应焯,他的事迹在清光绪《开化县志·人物志》“义行”篇中有详细的记载。而他的长子刘式金则在“孝友”篇中亦被历史文献记录了下来。

  刘式金,字文听,开化县城人,善读书,鬓年见赏。在他的父亲刘应焯重病时,三年里刘式金亲自端茶送药喂饭照顾父亲,不肯使用一个奴仆帮手。后又为父亲出赀集款,给予看病治疗。父亲病好些了,拉着儿子的手说:“我的病耽误了你的进取了。”父亲病重危在旦夕,刘式金嚎啕大哭悲痛不已,哭成了哮喘病。父亲病故后,他与弟弟式玉、式毂、式銮四兄弟极其友爱。在析箸财产时,家里物产丰厚由他支配,当他看几个弟弟相较他而更为落魄时,遂取原分财产四分之一而又分之,善待他的兄弟如同手足。他孝顺父亲、友爱手足的品行和事迹被古代志书记录了下来。

  在历史的岁月风尘里,正是因为有着这么一家仗义、善良的先人支助,他们一家的慷慨倾囊无私捐款,风雨飘摇中的“起凤桥”,才得以走到我们的面前。

  自古以来,开化先民始终都有着架设桥梁的需求和喜好。据《开化文物古迹记载》,开化境内地势高峻,山岳重叠,峡谷密布,溪涧纵横,且水流湍急,民间自古就自成风格的在两崖之间,建造各种风格的桥梁,以供行人往来方便。

  据清光绪《开化县志》记载,光绪年间开化全县境内有百余座桥梁。其中城东有双溪桥、旺男桥、永镇桥;城南有南归桥、望城桥、续缘桥;城西有大潭桥、红庙桥、霞光桥;城北有观音桥、厚泽桥、汪川桥等。

  开化县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明崇祯《开化县志·與地志》“形胜”篇中,记录了开化县全境内共有和平通济桥、双溪桥、巨济桥、金溪桥、芹涧桥、马金桥、明连桥、永济桥等23座。在这个时候,芹江大桥的前身“起凤桥”,还渺无身影。

  清代,顺治《开化县志》中纪录了开化古代桥梁一共有26座,此时,仍然还不能够看见“起凤桥”的影子。直到清光绪年间,《开化县志·建置志》“水利”篇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开化全境各种古代桥梁共计有103座。此时,位于县城南面起凤门外的“起凤桥”,已然位居开化县城最重要的一条浮桥“和平通济桥”之后,在全县排名第二位。“起凤桥”(芹江大桥前身),其重要的出行地理位置以及在古代开化老百姓心目中的位置,由此可窥一斑。

  白驹过隙,斗转星移。时光迈入20世纪60年代,历经艰苦磨难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对于山区开化县贫穷的老百姓来说,要想富,就得先修路,而要修路,就得先架桥,这是不变的定律。

  1963年,随着开化县对外进出运输物资的频繁需求,开化县城大公路建设亦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已经被洪水毁坏了影响人们正常跨江出行的“起凤桥”,在城区大公路建成之后,被改设成为了一个汽车渡口,靠汽车运输继续服务于县城芹江两岸的百姓往来出行。只是很遗憾的是,每逢洪水季节,每逢涨大水,汽车渡口亦会运输受阻,无法通行。

  到了1976年,刚刚历经浩劫的中国大地,即将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开化人民也逐步走在建设“四化”的道路上,田野、村庄、工厂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由于位于大山深处,山岳重叠、溪涧纵横,洪水多发,是开化县每一座桥梁、每一个渡口都绕不开去的重要话题。“起凤桥”汽车渡口每遇洪水就禁止通行的窘境,已越来越与当时热火朝天干“四化”的建设要求不相符合,与人们迫切需要方便跨江出行往来自由的需求不相符合了。

  1976年7月31日,县委、县政府决定兴建芹江大桥,并正式成立了芹江大桥建设工程指挥部。同年8月25日,浙江省交通厅批复同意开化县建造芹江大桥,并拨款30万元用于造桥。

  1976年8月正式破土动工建造的芹江大桥,原计划是在1978年5月1日劳动节这天建成举行正式通车仪式的。但由于在1977年的洪水期间,大桥建造遭受了巨大损失,又由于建造资金不足,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之后,由浙江省交通厅补助建桥资金7万元,芹江大桥建设工程才度过了难关,于1978年7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总造价44万元,使用木材500立方米,钢材18吨,水泥900吨。

  建成后的芹江大桥是土浆砌块石双曲空腹式拱桥,共有8孔。全长220米,桥面宽10米,其中行车道净宽7米,人行道两边各宽1.5米,可同时容纳两辆汽车平行或对开,也可通过80吨位的挂车。

  芹江大桥的建成,结束了两岸居民往来通行靠浮桥、靠船渡、车渡的历史。不仅有利于县城东西交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且还能使开化的主城区向城东方向进一步发展、拓宽,使得山城开化在青山绿水的环抱间展露出新的风姿。

  今天,在芹江大桥即将拆除爆破之际,回望它的前世与今生,回望它的历史发展轨迹,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那些随岁月之风剥蚀的,只是尘埃一粟。它留在开化人民心中的,永远都是锦绣的容颜!

  无论它最初是曾经的浮桥、还是后来的车渡;亦无论它曾经叫“起凤桥”,还是后来的“芹江大桥”,当它在山水间和开化人民相遇的时候,就再也没有别离过。

  爆破,不是消逝,而是重生,是重生前的蝶变,是华丽的转身。这之后,芹江大桥,必将以更优美的身姿,重新伫立在开化人民面前……


今日开化 今日视点 00003 “芹江大桥”de前世与今生 2020-08-07 2 2020年08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