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理想的复活?
——读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复活》
金晓星
无疑,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是部伟大的小说。它揭示的深邃思想及体现的精湛艺术水准,获得了世界范围内广泛的赞誉和好评。
有人说,托尔斯泰本身就是半部俄国史。我认同。我是第二遍读《复活》,越读越觉震撼、警醒,不由引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深层面的思考。《复活》的译者石枕川说,《复活》是部社会小说当然不错,但若把它看成是道德伦理小说,可能更为准确。我的观点与石枕川恰恰相反。我认为,托尔斯泰试图通过道德伦理这个“小窗口”,去引导我们探索社会治理和重建社会秩序的宽广视野。人与人间之所以还有秩序,那是因为爱的存在,托尔斯泰如是说。可是,托尔斯泰洞察社会存在的痼疾和积弊,却未能找到解救社会的“良方”。从他辞世至今过去108年了,我们也还是在摸索和寻找的路上……
托尔斯泰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用他犀利的鹰隼般的双眼,巡视着广褒苍茫的俄罗斯大地;用他一生的经历和观察,呕心沥血铸就了以“拷问”为主题的《复活》;用他思想家殚精竭虑地探索,希冀找到归正社会秩序的“金钥匙”。作品深邃、深刻、深沉,托尔斯泰思想在作品中的纠结和矛盾显而易见,恐怕是令其本人和读者都“失望”了一部经典名著。
托尔斯泰对社会的批判程度,超过十九世纪西方文学的任何一部。可以说,他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犹如汹涌的波涛,猛烈地撞击和拍打着十九世纪俄罗斯这个腐朽的、没落的、千疮百孔的社会。他笔下的俄罗斯专制社会,司法制度的腐败,专政机器的麻木无情,监狱的暴戾严酷,官僚的虚伪庸碌……就如像一张“百丑图”,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厌恶、痛恨、鄙夷……“太阳把三等车厢烤了整天,聂赫留朵夫逃到车尾平台上,而在这一整天的全部记忆中,鲜活的浮现在他记忆里的,是第二位死刑犯英俊的面容......谁是凶手,为何打仗,为什么结婚,为什么而活...... ”“但一想到枕在犯人腿上睡觉的孩子,他那天真无邪的脸,那些不幸者在恶浊的空气中喘息、在粪水中睡觉的惨状,就再也没法将它撇开。”托尔斯泰的一生就是这样,不断地给读者,也给自己出上一道道难题。他难倒了国家,难倒了君主,难倒了教皇,他猛烈批评国家的运行方式,让整个统治阶级的良心不得安……托尔斯泰坚定地认为旧俄罗斯社会制度是不合理的、没落的、违背人性、没有道德的,要毫不留情地唾弃、推倒、鞭笞、践踏……托尔斯泰以愤嫉愤慨的笔触,以雷霆万钧的力量,奏响了一曲旧俄罗斯社会无可奈何的日暮西山“挽歌”,目送封建专制社会的倾坍。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尔斯泰是一个反专制腐朽社会的勇敢“斗士”。
托尔斯泰是一位人道主义大师。他出身贵族,衣食无忧,却时时刻刻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同情底层百姓的疾苦,萦绕在怀。“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托尔斯泰深爱俄罗斯这片富饶美丽宽阔的土地,以致于常常贪婪地呼吸青草和土地的甜润芳香。他粗布烂衫,素面朝天,写作阅读之余喜欢和农奴一起刈草、割麦、翻耕土地、伺弄庄稼,喜欢和农奴同住同吃同劳作,从中感受贫民生活艰难,感受劳动的快乐。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平民主义者。
托尔斯泰是探索社会改革的积极的鼓吹者。他痛恨土地私有制,主张把土地平分给农奴,让他们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复活》中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形象,都是社会改良的“探索者”和“改革者”。其实是托尔斯泰理想的“化身”,有他自身的影子,鲜明地寄寓社会均贫富的良好愿景。但他们的探索和实践在严酷的现实生活中又行不通,家人不赞成不支持,贵族阶层强烈反对,连穷人对富人主动平分财富的做法也不理解——这世上哪有天上掉陷饼的事?为此,托尔斯泰本身苦恼,作品中的人物也陷入手足无措的尴尬……这只是托尔斯泰良好的一厢情愿而已。《复活》中第三部,托尔斯泰用较大篇幅塑造了大批反抗社会专制统治的革命者形象。他们是纳巴托夫、诺沃德沃罗夫、克雷里佐夫、西蒙松、谢基尼娜等群像。托尔斯泰对他们的遭遇深表同情,对他们坚定的革命勇气和刚强的意志表示钦佩,对他们为了大众宁可牺牲自己优越地位、自由乃至生命的精神表示敬仰,但对革命者采用暴力恐怖手段推翻政权的做法又表示否定,认为过于残忍、不人道。没有法子,托尔斯泰又转而到宗教领域寻找寄托。什么旧教徒、新教徒、安息日派、鞭笞派、教堂派……信仰多多,灵魂只有一个,你有、我有、他有,就是说人人只消相信自己的灵魂,普天下就成一家了。他就是这样,不断陷入麻烦,不断制造麻烦,不断与自己抗争,不断与权威抗争, 永远与世界格格不入。
托尔斯泰穷其一生通过其辉煌作品探索思考,也未能找到改良社会、匡正秩序的有效途径。他急于找到生命的答案,他发自内心的求索,不愿意接受生命是无意义的想法,终于,在灵魂将要枯竭时,托尔斯泰在晚年让灵魂复活。什么是意义?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毫无价值?什么是贫富?托尔斯泰在《复活》中讨论的问题,至今依然存在,至今也切中要害。
还是引用列宁一段对托尔斯泰作品的话语作为拙文结尾:“托尔斯泰的作品、观点、学说、学派中的矛盾的确是显著的。一方面,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另一方面,是一个发狂地信仰基督的地主。一方面他对社会上的谎言和虚伪提出非常有力的、直率的、真诚的抗议;另一方面,是一个‘托尔斯泰主义者’,即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怜虫……”。
如果按照托尔斯泰的理论和设想,以爱、道德、良心发现来规范社会秩序和拯救人类,只要人们按此行事,人间就能建立天堂,人类也就能得到最大的幸福,那么,我们不禁要反诘:那就不会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人间悲剧的发生了!
因为还有利益的角逐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