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奏响大乐章
记者 余红军
四十年,可以让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四十年,可以令一个小作坊破茧重生。从10斤油、10斤白糖、40斤面粉和一口土灶起家的小作坊,到如今拥有65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和自动化生产线,年销售额逾900余万元的规模农业龙头企业,浙江妙味房食品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给了我创业致富的机会!”浙江妙味房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朱冬莲直言。
今年77岁的的朱冬莲是芹阳办事处星群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依然精神矍铄。“我父亲有一手炒冻米糖和做麻酥糖等糕点的好技术。受父亲影响慢慢地我也学会了糕点的炒制技术。”朱冬莲说自己当初的想法很简单,只是做点小本生意贴补家用。
1983年3月,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年逾不惑的朱冬莲在自家泥房里办起了糕点厂,成为我县较早的一批私人糕点厂,生产的品种也只有沙琪玛一种。“我们夫妇两人既是老板,又是员工。”朱冬莲笑着说,“头天做好,第二天便踩着三轮车沿街叫卖。”虽然利润微薄,但日子过得很充实,有盼头。
创业之初是艰辛的。为了扩大销量,有时不仅仅在县城周边范围,还经常到一些乡镇,以前的乡村道路不像现在这么好,尽是沙石土路,骑着自行车带着糕点走村串户,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华埠、村头、马金等我县大多数乡镇都留下了朱冬莲辛勤的足迹……
凭着坚持做良心食品的这份坚定信念,朱冬莲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1986年9月,她将糕点作坊取名为“城关食品厂”;1989年又更名为“华厦糕点厂”,厂房面积扩大了一倍,同时在县城浮桥弄(老菜市场)租下了一间店面,设立了门市部,员工也增加了3名。在经营中,朱冬莲始终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把好质量关,以质取胜,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随着历史的年轮跨入了21世纪,曾经名不见传的小作坊也不再是原来的模样,但朱冬莲的梦想并不止于此,她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家乡的特色糕点走向更宽阔的市场。企业要壮大,必须走品牌化道路。2005年4月,她申请注册“妙味房”商标,开化妙味房食品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的“妙味房”与当年的小作坊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从当年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走上了具有计划性、科学性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2016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再一次更名为“浙江妙味房食品有限公司”。公司一直以来坚持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走“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在马金、池淮等地发展无公害糯米基地,确保产品质量,同时带动100多农户脱贫致富。
“妙味房”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前行。如今的“妙味房”不仅是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是衢州市著名商标。公司生产的各类糕点荣获“浙江市场消费者满意品牌特色美食”,麻酥糖制作技艺还被列入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司从最初的单一的品种增加到如今中、西式糕点200多个品种。
“是改革开放为我们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公司现任总经理吴殿辉表示,“现在国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我们感到今后的机遇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