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祭祀、戴花开耕、插秧竞赛……奏响田园之歌
风情杨林上演“开耕节”
![]() |
活动现场 |
![]() |
启动仪式 |
![]() |
诵读祭文 |
![]() |
戴花开耕 |
![]() |
泥田运秧 |
![]() |
插秧竞赛 |
![]() |
稻田摸鱼 |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6月9日,风情杨林“开耕节”在杨林镇杨林畈举行。当地村民们向游客展示了神农祭祀、戴花开耕、插秧竞赛的开耕文化。记者 胡绍康 通讯员 包志彬
祭祀礼 传文明
上午10时许,神农祭祀仪式正式开始,“杨林”“神农”“祭祀”三面彩旗引路,带着祭祀队伍缓步入场。迎灵、敬香、献花、献果、三跪九叩礼……在主祭者的带领下,10位颐和学子手持祭文,齐声高诵祭文,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仪式由颐和国际学院的学生和老师们完成,整个仪式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进行,严格遵循仪轨,如律如仪地延续、弘扬着中华农耕文化。
仪式刚刚结束,一位身穿蓑衣的农民立刻吸引到了大家的注意。只见他一手握着犁把,一手挥动竹鞭,戴着大红花的水牛在他的吆喝声中奋蹄向前,犁铧翻起肥沃的泥土。这就是最古老淳朴的农耕生活。“我从小农村长大,今天来感觉又回到20多年前,就是又回味到田园的感觉。”来自衢州的余维坤告诉记者,他和朋友经常趁着周末来杨林游玩,这次“开耕节”更是不会错过。
闹开耕 嗨翻天
随后,“闹开耕”趣味竞赛火热开场,参赛队伍需要完成拔秧、泥田运秧跑、插秧整个流程,既考验速度,也考验耐力。选手们动作熟稔,争先恐后,一弯腰一插苗,不一会儿就形成脉络清晰的大面积稻田,赢得了在场观众持续叫好。
现场还提供了稻田摸鱼体验区,让来自远方的、家门口的大小朋友们体验农趣,感受农耕劳作的辛苦。只见在泥泞的水田里,家长孩子齐作战,打着赤脚,卷起裤腿,或赤手空拳,或拿着网兜,玩得不亦乐乎。开化市民葛慧琪一家子也趁着周末来到杨林,她的儿子陆堡铖在实验小学读四年级,早已经按奈不住下田摸鱼去了。她说:“主要想带他体验下农耕文化,有祭祀、插秧比赛,还有摸鱼,寓教于乐,都很不错。”
创新路 谋振兴
杨林镇是开化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之一,地势平坦开阔、土地平整肥沃,共有耕地1.2万亩,人均0.67亩,为全县之最,是开化名副其实的“大粮仓”。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曾经的插秧凳、坐车、果子桶等农耕农家用具已经渐渐成为历史文物,现如今代替这些传统工具的是人们不断摸索研发出的一套套农耕机械化工具。作为省级机器换人水稻示范乡镇的杨林镇,全镇拥有插秧机、收割机、植保机等农业机械设备540余台/套,水稻机械化达98%以上,杨林农业的发展也逐渐向现代化转型。
“农事生产高度机械化的今天,我们举办开耕节活动,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追忆和继承,更是探寻农旅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新载体,实现乡村旅游新发展,让乡村振兴在‘农’上落根。”杨林镇镇长余速介绍,从2014年开始,杨林镇主推稻耕文化,以田园为主战场,连续举办“稻耕文化节”,逐步树立了“稻耕文化”品牌。2017年,杨林镇获评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乡镇。
此次举办“开耕节”,旨在通过深度挖掘传统优秀农耕文化,丰富农事体验活动内容,进一步打响杨林的“稻耕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