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坑乡因地制宜 歼灭“空中蜘蛛网”
记者走基层 乡村振兴行
记者 王燕珍
春风绚丽的四月,万物复苏、春暖花开。4月20日,记者走进音坑乡下淤村,仰望便是碧空如洗的蓝天,低头就见郁郁葱葱的参天树木,一幢幢房屋干净整洁、错落有致,仿佛优美的画卷呈现眼前。如今的下淤村,再也不见“蜘蛛网”,实现了美丽的蜕变。
电线、网线、电话线,扭成一团挂在空中,密密麻麻的“蜘蛛网”严重影响小城镇环境质量,也妨碍了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2017年,音坑乡小城镇“线乱拉”专项治理工作将下淤村列入重点整治范围,除了强电入地,还投入近百万元进行通信驻地网的建设。
目前下淤驻地网建有2处光交接箱,一是村口桥底576芯插片式无跳接型光缆交接箱,覆盖老村区块,二是新区144芯光缆交接箱,可以容纳180户,全村所有主房均已接入四芯光缆,成为全市首个实现“一线入户”的村庄。
“以前门前拉满了电线影响村貌,自从驻地网建成后,电线都看不见了,既方便又美观。”下淤村村民叶月明举了个例子:“比如去年我家用电信宽带,已经拉好了网线,今年我想改用移动宽带,就必须另外拉网线,电线东一根西一根看起来非常杂乱,但驻地网就能改变这种情况,它将移动、电信、联通、华数‘四网合一’,在光缆交接箱处直接选择要用的网络,就能省去拉不同电线的烦恼。”
“驻地网让电缆电线隐藏的‘深’,不容易出现反弹现象,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音坑乡党委委员、副乡长郑东红相告,自2016年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来,音坑乡不断创新模式,因地制宜歼灭“空中蜘蛛网”:下淤村采用驻地网模式;音铿村主次干道及村庄内部主要街巷实现“上改下”,其余背街小巷壁挂线缆整治采用了全省首创的强弱电共享通路模式,实现有序搭挂;还对入乡杆路及乡集镇至所辖行政村之间的架空杆路进行了整治,杆路扶正、拆除废杆、线缆整理200余处。下一步,该乡将“严把规划施工关口、创新管理工作模式、强化基础综合执法、引导全民参与治理”,建立健全“线乱拉”治理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