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绽放幸福花
姜忠华
校园是一片飘香的土壤,到处都充满快乐的阳光;校园是一片知识的海洋,到处都充满希望的遐想。我喜欢同学们亲切地称呼我姜老师或是Miss Jiang,每当孩子们路过身边叫我一声姜老师好,我的脸上总是会洋溢起开心的笑容,心中漾起满满的自豪感。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学校里,和孩子相处最多的就是班主任,学生会效仿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班主任的行为也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我现在可以有条不紊地当好班主任,秘诀就是用心、用爱和时间。
一、爱心春风化雨,温馨学困孩子不再自卑
宽容与严格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宽容是另一层面的严格,老师对学困生要“严中有爱”。我班里有40几位学生,有学优生,当然也有学困生。在英语学科上,学困生还真不少。就拿班里铮铮同学来说,平时作业只字不写,数学只能考个位数,其他学科也甚是令老师头疼。或许是因为年轻气盛,刚接手班级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拉她一把。
从第一节英语课开始,我就特别关注这位女生。刚开始她还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作业照旧不写。但是,我还是觉得我要爱每一位学生,我不能放弃她。于是,我与她一起找原因,研究策略,足足坚持了一年,我在她身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在她渐渐改正了不写作业的坏习惯,虽然偶尔还是会偷懒,但已经勤奋很多,经常主动到我这里来背书,有时候甚至能考90分以上。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对于郡主的进谏多了会得到侮辱,对朋友的劝告多了会疏远关系。运用到教学工作上也是如此。假如教师对学困生总是一味的批评,学生可能不仅不思悔改,反倒给老师增添了工作阻力,老师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最好的办法就是正确的引导,发现其闪光点,积极鼓励,以点带面的扩散优点,使学生内心自发主动地扭转摒弃那些错误的习惯。
其实班上学困生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施教。但我对他们“严中有爱,严而有度,爱而有方”。如今这些孩子也渐渐走上正轨,还会给我写悄悄话。虽然信中错别字连篇,有些同学语句不通顺,但又何妨?学生这是在回馈我们真挚的爱!
二、态度宽严相济,温润逆反孩子不再迷失
2016年9月,我刚担任五(1)班班主任,就碰到一件棘手的事情,我班小汪同学接二连三的缺席课堂。记得他第一次请假,就是他妈妈给我打电话,说他身体不舒服,要去医院。我自然就同意了。但是,这次缺席,连他家人也不知他去了哪儿。早上7:00他妈妈打电话告诉我孩子6:00多从家里跑出去了,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他。接到这个电话我如坐针毡。这位同学在班级里很少说话,但是字迹工整,英语学科成绩也不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无故“失踪”呢?
我马上跑到班级里,找来几个小汪平时玩的要好的同学,试图从他们身上获取信息,但是并没有太多有价值的信息。于是,我找来了班干部了解,原来小汪同学在暑假期间成了一个网络游戏迷,估计他又去打游戏了。最后,我只得请他妈妈到学校里来商量对策。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能力,遇到问题要见招拆招。针对小汪的情况,我借用崇化中学汪建军老师的三张表格,在班级里开了一个以网络游戏为主题的小班会……
我们总说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而我就是那个青涩单纯的爱笑女孩。三张表格的初步实践,效果好的令人吃惊。我借鉴三张表格,解决班级大多数的网络迷。班会课后,我单独找到小汪,带领他参观我们的校园。我们一起走过教学楼,操场,图书室,音乐教室......我问他:“你喜欢我们的校园吗?”他害羞地点点头。“那就好好享受这美丽的学习时光吧!”我微笑着说。
从那之后,我每天都会在小汪身上找闪光点,找到机会就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张旗鼓地表扬他,我告诉他老师相信你能行。渐渐地,他的心开始沉淀,作业也按时完成。也许是我的微笑感染了他,平时面无表情的他现在看见我也学会了微笑。小汪的改变让我更加坚信了一点,正面的表扬和鼓励是多么富有意义。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学会适当的去“宠爱”孩子。
三、耐心润物无声,温暖逃课孩子不再彷徨
曾看过一篇文章《润物细无声?教育也无痕》,那是一位人民教师对自己十七年教学生涯的总结。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无声的过程,同样需要“润物细无声”。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没有口若悬河,没有正襟危坐,没有训斥责备,没有伤心与眼泪,只有触动感激、心有灵犀、快乐成长。
我带的班级有一位小男孩,姓余,个子小,坐在班级的第一排,平时很少讲话。在一个礼拜四的早上,我上完早读课,回到办公室意外地看到了小余的妈妈,心里正在诧异:小余妈妈怎么来了呢?经了解才知道,小余偷拿了妈妈的银行卡,先后从银行取款机取了800元钱,和另一位小赖同学一起拿去充游戏币,买零食,买文具……随后,我马上联系了小赖的爸爸,我们一起商量着怎么解决这突发状况。最后在其他任课老师齐心协力地帮助下,事情总算顺利解决。
如果说爱是最具有人文关怀的表达方式,那么理解和耐心同样是教育孜孜以求的幸福。小余和小赖都是未成年人,他们对世界万物感到新鲜,充满好奇,常常会分不清是与非。他们的思想是幼稚的,行为是不规范的。而我们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的世界,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认为他们太不听话了。我们缺乏的是必要的理解与尊重。想起自己小时候也犯过错误,能让我们真正发自内心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往往是父母的耐心和老师的理解。如果我们把许多的“看不惯”化为理解,化为尊重,孩子也会理解父母的苦心和教育。这时候的老师需要耐心地给他们引路,而这个过程就是“润物细无声”、潜入孩子内心的过程。
教育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心灵与心灵的融合。花儿被春雨感动,开得更加鲜艳;小草被大地感动,长得更加健壮;小鸟被天空感动,更加勇敢地飞翔。我们不要习惯于说教训斥,要给学生平和的氛围和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醒自悟、豁然开朗,使之健康发展,享受成长,回归教育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