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洽:字字是梅花
——读《张道洽梅花诗百首》
张蓓
《张道洽梅花诗百首》是一本纤巧、细薄的诗集,辑录了南宋诗人张道洽的百余首梅花诗。诗集的封面,是延绵的青山映衬着遒劲的老梅桩,以及盛开的鲜艳灿烂的红梅;封底,则是一树白梅洁净清雅地凌寒怒放。设计风格颇具诗意。
张道洽(1202~1268),字泽民,号实斋,珠山(今中村乡张村)人。作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一生都在寻梅、探梅、访梅、嗅梅、咏梅,以300余首梅花诗获封“梅花诗人”之雅号。张道洽的梅花诗,在内容上形式多样,有岭梅、千叶梅、照水梅、瓶梅、墨梅、寻梅、折梅、嗅梅、仿梅、忆梅;在艺术创作上清洁、平和,随意而发真性情。
“癖爱梅花不可医,开教探早落教迟。欲知无限春风意,尽在相将暮雪时,竹屿烟深寻得巧,茅檐月淡立成痴。梦骖鸾鹤相寻去,题遍江南寺寺诗。”为了探寻梅花,他可以踏遍竹坞深山,题遍江南的名寺古刹。就连做梦都梦见自己驾马车,乘鸾鹤去寻梅。
“地辟何妨绝供给,饥来只用咽寒香”“醉后唯愁落花影,青鞋不敢近花行”身处偏僻的绝境,没有供给,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闻着梅花的清香,就好了;酒喝醉了,不敢亲近梅树,深怕自己带着尘土的青鞋,沾污了梅花的洁净高雅啊!诗人把自己一生的心血、爱恋,都倾注在对梅花的无限深情眷恋上。
宋·端平乙未(1235),三十一岁的张道洽高中进士,初授广州参军,经常往返于大庾岭与罗浮山。大庾岭为古代赴广州的交通要道,唐玄宗时,官至尚书右丞相的张九龄,曾于此督促所属开凿新路,广植梅花,故又称“梅岭”。而罗浮山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亦因梅花而闻名于世。因张道洽经常往返路经此地,每逢梅开,必留连品赏,由此一生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梅花诗序》中这样写道:“予官万里之外,盖常道罗浮山下,登广平堂上,岁寒心事,於梅最深!”
开庆元年(1259),隆冬。诗人归舟载月,旅途拜谒曲江祠,挹其风度,得《咏梅》诗数首。“苔封鹤膝枝,流水绕疏篱。一白雪相似,独青春未知。风流无俗韵,恬澹出天姿。霜月娟娟夜,吾今见所思。”曲江,是唐代名相张九龄故里,曲江祠正是为张九龄而立。诗人对这位一代正人的高风亮节,早已敬佩久矣!路过曲江时,特地前往拜祭,并酌取梅花之风姿精神写入诗中,既赞誉古人,亦是自标。
张道洽的一生,际遇坎坷,怀才不遇。他在众多的《咏梅》诗中写道“园林千树秃,篱落一枝横”“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点俗那能染,孤芳只自知”“每留孤鹤伴,不遣一蜂知”“不随千卉艳,独负一身清”,既展示了自己淡泊高远、不随流俗的性格,但同时也流露出他的内心对现实的纠结与不满。 宝庆元年(1225),太师右丞相史弥远假造圣旨,擅自废立,逼济王赵竑自缢于湖州衙中,大肆残杀无辜,制造了历史上惊震全国的“霅川之变”。时年,张道洽才二十一岁。他在与朋友方回谈写咏梅诗之寓意时,多次忿忿不平地说:“开禧、嘉定、宝庆、端平以来无公论。济邸之冤,诸老大儒能言其末而不究其本,纲常泯灭,世道沦胥,宋氏之亡,实由于此。”对此,方回劝道:“疽根疗证,愈深愈固,此淳乎天理之公论,惟君一人能言之?”并认为张道洽这种孤芳自赏、拔于流俗的性格,必定不容于当权者。
宋·咸淳戊辰(1268),张道洽因为一夕饮醉,明发弗兴,视之卒。
张道洽的梅花诗有150首收录于《宋百家诗》,有36首存于《瀛奎律髓》。元代方回称赞张道洽的梅花诗“篇有意,句有韵”“圆美精熟,无语不平淡,而豪放之气,自不可掩。至清洁而无埃,至和平而不怨”,欣赏其梅花诗风格“篇篇有味,虽不过古人已言之意,然纵说、横说,兴口、信手,皆脱洒清楚”。
今天,在他的故乡——中村乡张村,随处可见的梅花灯、梅花树、梅花主题文化墙、梅花园,都是这里的人们对他最美好最深情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