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化 数字报纸


00003版:人文足迹

槐里堂说

  张义宏

  槐里堂,马金镇霞田村的汪氏宗祠。《开化县文化志》载:“位于霞田村中坐北朝南,共有戏台、大厅、后堂三进,占地面积760平方米。各进间有天井。戏台重檐歇山顶,有藻井,五架拈梁带前卷棚,正面明间曲梁上有‘民国六年’记年。大厅5间,面阔18.2米,五架梁带卷棚后单步,金柱下设八面形石柱础。砖砌墙,硬山顶。门面有鹿衔草等知恩图报之类故事的壁画。2005年3月16日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关于槐里堂,有着许多传说和真实的故事。

  汪氏迀居霞田,有“槐木叉发芽,到霞田奠基”之说。传说霞田始祖汪崧原为猎户,有一年冬天,汪崧从马金江村来此打猎,在休憩时环顾四周,发现霞峰山下的这地方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便萌生迀居于此的想法,并随手将用于打猎的槐树木叉插在雪地里,向天祈祷,如果来年猎叉发芽就举家迀来。第二年春天,汪崧再来此处,那根槐木猎叉果然发芽了,汪崧就举家迀此定居,取名霞田,所造祠堂名槐里堂。至今,霞田人都乐于这种说法。然而,查阅霞山《汪氏宗谱》应是如下情形。

  霞田汪氏乃越国公汪华后裔,越国公长子忠惠候十一传至思立公,由旌德新建迀歙州唐模(今黄山市徽州区)又十一传至汪祖圣,于北宋开宝年间(968年-976年)由唐模迀马金江村,又四传绍祖公迀湖山(今湖头村上),又七传六一公汪崧(字松高),生于南宋淳熙戊戌年(1178年),于庆元乙卯年(1195年)十七岁时赘居霞山,又经三世,到汪崧的曾孙汪陶行(1282年-1342年,字舜臣,号槐里居士)时,正式在霞山村东蓝峰下择地卜居,并命名为霞田,从而开始了汪氏在霞山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关于汪崧入赘霞山郑氏的这段历史,霞山汪氏宗谱的谱序里面没有写进去,这是因为清代后期霞山郑汪两大家族曾一度不和,甚至发生过械斗,因而后来的汪氏们就回避先祖入赘郑氏的历史,避免郑氏们更多的口实。然而,在《汪氏宗谱》中,汪崧之孙汪世英为祖父所撰的墓志铭中称:“府君讳崧,无字。少敏悟,慷慨凛如成人,及长有张矢四方之志,赘居霞峰前田郑氏,遂奠基厥址焉。”在“曾九省元汪公墓志”中也提到“崧赘霞峰”的史实。汪崧到霞山郑氏家赘居时,虽郑氏在霞山居住已有143年,但郑氏当时人丁还不是很旺,且大多是读书人,在为数不多的男丁中,有的外出做官,有的经商,家中缺少男劳动力,汪崧赘居郑氏家,就挑起了管理耕种和负责家庭经济管理的重担,事实上郑汪两家就是一家人。汪崧在霞山郑氏家赘居后,经三世,到汪崧的曾孙郑天麒(霞山郑氏第十三世、国子助教)的女婿汪陶行,不甘心长期依附于郑氏家族,毅然决定自立门户,正式奠基霞田。

  关于槐里堂的修建年代,《汪氏宗谱》中由汪舜臣(即汪陶行)亲自在元至元庚辰(1280年)撰写的《槐里堂记》中提到:“乃挛先母夫人墓田之侧,去故居二百许步,地不踰五亩,屋不广百椽,堂列图书,圃植桑果,以戊寅岁三月落成而迀居焉。居之里,多古槐,而予以疾发,且老遂自号曰:‘槐里处士’……”由此可见,汪陶行始建于元至正戊寅(1278年)的属墓庐,因汪陶行所居之南多古槐,并自号槐里居士,所建墓庐名槐里堂,后人就称为祠堂,可那时霞田人丁不多,想必那祠堂规模也不会很大。明正德七年(1512年),“饶寇”(江西上饶王浩八农民起义军)侵扰霞山,祠堂毁坏,清嘉靖已亥(1529年)大修,道光壬午年(1822年)通过购买、捐赠的形式扩大了基址,重建了槐里堂,形成了相当于现在的规模。咸丰辛酉年(1861年),太平军到霞田,将槐里堂烧毁大半,光绪庚子年(1900年)的一场大火,又将槐里堂烧成瓦烁之所。第二年家族中按丁敛赀,但因当时经济不振,汪氏族中富户不多,收起来的丁赀,只能将祠堂作了修复。直到民国丁巳年(1917年),开始再次按丁敛赀,对祠堂进行了大修,并历经4年时间完成,形成该文前面提到的规模。

  现在霞田的汪氏宗词槐里堂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文化礼堂、村老年人协会活动场所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日开化 人文足迹 00003 槐里堂说 2017-10-31 2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