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与开化气糕
林圣艳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大举南下,攻破京城市郊,进迫内地,临安告急,朝廷诏令天下“勤王”。当时没有一人一骑入卫京师,只有文天祥捧着诏书,召集吉州的士兵及各地英雄豪杰,聚集兵众万人组织了一支勤王军,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抗元。
德祐二年(1276年)7月,以同都督职出任江南西路,率兵从安徽经过开化音坑杨家(旧时称玉田)。当时有位85岁高龄的杨德桓(字千二郎),与文天祥世代是亲戚,且老家都是江西吉州,只是当时文天祥年幼,而他在宋·淳祐二年(1242年)就已迁到了音坑杨家。时隔30多年过去了,听说世戚的后人文天祥抗元救国率兵来到了杨家,急忙柱着拐杖带领族人前去迎接。
全村村民得知文天祥在宋室将亡的紧要关头孤军“勤王”、力挽狂澜的义举,均被他的民族气节和赤心保国的精神所感动,也纷纷来到村口欢迎他。当时开化城里芝田巷人南宋宗王郡马徐庭学和好友张孟传听说文天祥已来到杨家,即匆匆赶来拜见。当晚就在杨家祠堂商量抗元之大事。徐郡马慷慨表态立即回去散尽家财作为抗元军费,并追随文天祥共图救国大业。面对徐庭学舍小家、保国家的壮举,村民们热情支持,文天祥心潮澎湃,万分激动,当即命人取来纸笔,挥毫泼墨写下:“气节千秋在,高风万古存”10个大字。杨德桓老人立即命人将此联贴在祠堂的大门上,村民们看到深受鼓舞。
为了让士兵吃得好,村民们连夜包包子、蒸米糕、做米粿。尤其是一位老塾师,还专门做了10种不同口味的米糕,把文天祥写的这幅对联上的每个字分别印在每个米糕上,令10个学生双手捧至祠堂,文天祥望着这10盘米糕禁不住热泪滚滚,大步走出祠堂,面对广场上的将士,大声说:“将士们,百姓如此关心和支持我们,我们一定要奋勇杀敌,保国卫民!”
众将士听后,齐声高呼:“保国卫民!”此时,又见不少村民端出一盘盘热气腾腾的米糕,有的撒上豆腐干丝,有的是萝卜丝,有的还特别铺上肉丝等。文天祥见状,拉着一位老者深情地说:“你们也不富裕,如此款待我们,我实感有愧。”老者笑着说:“我们在米糕里撒上不同的配菜,这样士兵们既可当饭充饥,又方便路上携带,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丞相不必客气。”文天祥听了很是感动,转身对杨德桓说:“老令公,如此味美的米糕,应该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杨德桓忙满口答应:“好好好,那就请丞相赐名。”文天祥略作思考后,笑着说:“百姓如此坚贞的气节,加上庭学兄散家财以救国难的高风,我看就在这副联上取两个字‘气高’。”徐庭学、张孟传等在场的人连声说好,杨德桓更是高兴,当场宣布说:“乡亲们,以后我们米糕就叫‘气高’。”此时,祠堂内外一片欢腾“气高!”“气高!”士兵的士气更旺了,抗元的决心更强了,发誓一定要为国而至死不屈。
军队在杨家休整了几日后,继续向江西方向前行。景炎二年(1277年)7月,军队在文天祥及徐庭学的带领下,进兵江西,直攻赣城,收复州县多处。其时,潭州赵璠、张虎、张唐等人在邵州、永州等地起兵响应文天祥。他与士兵们一起奋战,只前进,不后退,夜以继日,图谋复地。但力量分散,疲于奔命,终因寡不敌众,不久败退广东。次年12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兵败被俘,仍宁死不降,3年后被杀。此后,徐庭学退回了开化,因愤恨忧郁而死,其子将他葬在凤凰山脚下。
杨家百姓听闻文天祥被杀时,正值农历七月十五,人人都痛哭流涕,并做了由他赐名的“气高”,以祭拜英灵。自那时起,每年的农历七月半,也称“中元节”,开化百姓都会制作“气高”来祭奠英雄。后来,七月半逐渐成为了一种民间传统习俗,“气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谐音相近也渐渐地被改口为“气糕”。